配乐朗诵,体会情感,深化主题

  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教师在讲课时,合适的背景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很好地渲染氛围,给学生以愉悦的心情,以提高教学效率。选择合适的音乐作为背景,一定要注意遵循教学规律选用的音乐,应该和教学内容协调一致,一定要让它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服务。例如,在教朱自清先生的《春》《绿》这类课文时,就应该选择如《苏堤春晓》《小放牛》等一些轻松明快的曲子作背景音乐。在教充满着淡淡忧伤情感的课文,像《父母的心》《柳叶儿》时,则应选用一些曲风伤感的音乐作为背景。所以,所选音乐要在音乐内容、曲风和节奏上,与所教内容协调一致。选择在学生朗读课文或教师进行范读时的合适时机,在课堂上播放背景音乐,都会事半功倍。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如,朗读《黄河颂》时,可配以乐曲《黄河颂》;朗读《七子之歌》时,可配以乐曲《七子之歌》;朗读《在希望的田野上》时,可配以乐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朗读课文《周总理,你在哪里》时,可配以《红楼梦》中的乐曲《葬花吟》或刘天华创作的哀乐《病中吟》。有经验的教师对背景音乐的音量一定要控制好,在课堂上才能充分发挥背景音乐的妙用,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富有特殊感染力的音乐,构建出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来画龙点睛地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深化学习的知识,加深对文章真挚感情的理解,进而升华主题。例如,在教学《台阶》一文时,可以通过播放刘和刚演唱的歌曲《父亲》视频,让学生一边欣赏歌曲的优美,一边观看感人至深的画面,营造出激发学生情感的浓浓氛围,加深了他们对父亲的理解和尊重之情,深入理解父亲的追求。如,教授至爱亲情单元中课文《背影》(朱自清)、《我的母亲》(邹韬奋)、《父母的心》(川端康成)时,可选择《父亲》《母亲》等歌曲来表达父爱和母爱之伟大,加深对父爱母爱的理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对升华主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为您推荐

晨间活动利用音乐韵律增进师生情感交流

  晨间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通过晨间活动,使幼儿的一日活动从一个美好的早晨开始,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可以锻炼手指肌肉,可以交流情感。这时,在晨间活动中加入音乐韵律,可以让幼儿肢体有节奏地运动。教师要带领..

竖笛吹奏与“情感体验”相结合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使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强调音乐的情感体..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动画音乐在影片中能够抒发人物内心情感

音乐听知觉的情感维度

  音乐的语言,无法单纯的靠“说”就来表达情感语言,它比一般的语言更加深刻,比文字更加动人。作为一种最直接的情感活动形式,音乐能使听者的心灵得到提升,给人一种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共鸣。作曲家常常借助旋律、节奏、音..

音乐教学当中情感起到哪些作用

  (一)音乐欣赏课程当中,要注重学生的感受。学生的音乐欣赏可以从最基本的点出发,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对学习更加富有乐趣,提高学习的音乐知识的热情,做一件事情,如果是积极主动的,那么做起事情来就会事半功倍。通过老..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怎样获得音乐欣赏情感体验

  (一)意境的营造,用情感来感知。情感的感知和背景环境等方面相融合,音乐如果是变幻莫测的或者激昂高亢的,有一些零星的变化,都会体现出其中的魅力,让人们的心情产生一种共鸣和感悟。教学的方法一定要从本身出发,让人内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