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胡是闽西汉剧音乐演奏的四大件之一,其音色稚嫩,具有代表性,可以说,没有提胡的演奏,就没有闽西汉剧音乐。在此剧中,多次出现提胡的领奏和独奏,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
笔者通过对音乐的理解,再借助二胡的滑揉技法,在实践中做了一点大胆尝试,更加细腻、独到地刻画了剧中音乐。
剧中的主题音乐是以闽西汉剧两大声腔――二黄、西皮中的二六过门为元素,相互融合发展而成的,其中一段深情的主题音乐,笔者通过右手手腕把弓子带出轻柔的声音后,利用把握弓速、调整弓压来体现主人公内心的起伏。左手则是在不同的音位上做同指而不同把的滑揉处理(前臂略为主动带着手腕虎口,在手指不离弦的情况下带指换把),使音乐更加柔和,有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和阿炳站立行走时所用的定把滑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的滑揉效果,充分发挥了二胡善抒情的特点,使主题音乐更具艺术感染力。
另一段以闽西鼓乐“八角楼”为素材,音调为紫调式的乐句,其低沉的旋律主要是用四分、八分和句末的二分音符交替组成,很像民间哀乐,在缓漫、平稳的速度中,笔者应用了饱满的长弓结合管子技法,即主音是在它的向上三度音上,用三或四指?悍藕蟛懦鱿郑?这种指法的关键是在拍点前,非主音的手指要力度适中,先触到琴弦后再灵敏地放开(体现手指在琴弦上的张力)。笔者是借鉴了原管子独奏曲《江河水》而获得灵感,借用吹奏乐的这种技法,非常贴切地表现了剧中人物悲伤、苦闷的情感。
此剧的末尾段落,剧中主题音乐也随着剧情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着,提胡的独奏部分音乐被修订为时而颤弓、时而分弓,连弓交替进行,而句末较长的音符之前的半拍,笔者会把这些音符修订为拉弓,紧接着用弓尖部分演奏颤音,这样处理会使音和音之间的过渡更加连贯,乐句感更加分明,三种弓法的结合应用,使音乐之间有了对比,体现了宁静、梦幻的意境。
以上的常规修订和非常规修订只是相对而言,弓指法修订是二度创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不能被忽略掉,它为作品起到了技术上的支撑。在修订前还要多了解演奏员实际的操控能力,在排练期间,对弓、指法的修订还要做不断调整,使其趋于合理。除此之外,修订者还应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综合能力要不断提高,这样才能有助于分析作品和诠释作品。
诚然,我们要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努力修订创新,使演奏更富音乐性。
笔者把这些体会与大家分享,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研究所需,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推动客家人的“家乡戏”以及胡琴音乐演奏技法的深入开展,为新的历史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和呵护客家文艺百花园中的“南国牡丹”做出微薄的贡献。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