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与启示

  戈登的音乐能力倾向理论为早期音乐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戈登通过大量实证研究证实,9岁之前,儿童的音乐能力倾向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出生到6岁的这个阶段对个体的音乐能力倾向发展极为重要,这个阶段的音乐能力倾向发展会受环境与教养的交互作用影响。戈登的音乐能力倾向理论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正确看待幼儿的音乐成就,努力促进幼儿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根据一个人的音乐成就水平来推测其音乐能力倾向,例如“她钢琴弹得那么好,因为她是一位音乐天才”“他唱歌走调,因为他音乐天赋不高”,这是一种普遍但又失之偏颇的认识。教育者与家长要明确认识音乐能力倾向与音乐成就的关系,不能以幼儿的音乐成就来判断其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水平,更不能指望通过大量的音乐知识学习与技巧的训练来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倾向。音乐能力倾向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并且在9岁之前是不断发展的,以技能训练为依托的外在音乐成就无法真正反映幼儿实际的内在音乐感知与学习潜能。因此,以音乐成就来评估儿童音乐能力倾向发展水平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虽说高音乐成就的儿童具备高音乐能力倾向,但不能说低音乐成就儿童的音乐能力倾向就不高,教育者与家长要正确看待儿童的音乐成就。

  戈登的音乐能力倾向理论告诉我们,早期音乐教育对保持及促进?和?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早期非正式或正式的音乐学习经验对幼儿音乐能力倾向水平的维持至关重要,早期刺激性的音乐环境缺失会导致幼儿音乐能力倾向的衰退,甚至消失殆尽。〔16〕因此,教育者和家长要及早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避免错过音乐能力倾向发展的最佳时期,以努力促进其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

  2.注重学前期非正式的音乐教育与指导

  非正式或正式的音乐教育及指导对维持儿童与生俱来的音乐能力倾向具有重要作用。戈登的非正式音乐教育是与正式音乐教育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专门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组织相对的概念。与正式音乐教育不同的是,在非正式音乐教育中,教师不注重对幼儿进行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17〕戈登指出,非正式音乐指导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适宜于0~3岁幼儿的“非结构化的非正式指导”,即家长或教师对幼儿的音乐学习没有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也没有具体的计划;另一种是适宜于3~5岁幼儿的“结构化的非正式指导”,此时,家长或教师应为幼儿的音乐学习制定专门的计划,关注幼儿在音乐学习中的体验,但对于幼儿实际能达到何种音乐成就没有期望和要求。   戈登认为,幼儿早期的音乐教育应以非正式的音乐教育和指导为主,正式的音乐教育和指导则可从幼儿5岁以后开始。这一观点与我国于2012年颁布实施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的艺术领域的“感受与欣赏”和“表现与创造”的目标不谋而合。学前期作为幼儿音乐能力倾向发展的关键期,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音乐感知和体验,使幼儿能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音乐学习过程,并善于表达和想象,在此基础上产生即兴创作的可能。在学前期,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应注重对幼儿开展非正式的音乐教育指导,即为幼儿创设丰富的音乐环境,结合体态律动、戏剧表演和音乐游戏等引导幼儿多样化的音乐感知与体验,要更多关注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情绪状态和学习品质发展情况,而不是音乐成就。即使是在学前中后期开始引导幼儿开展正规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教师也宜将较为抽象的音乐知识,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加以呈现,切忌盲目灌输,已免导致幼儿对音乐学习产生厌恶之情。

  3.重视聆听的音乐教育价值,为幼儿创设高质量的浸润式音乐教育环境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与语言一样,是以听为基础的。个体在还未出生时,就可以听见外界的声音了,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虽无法理解听到的声音,但这并不影响他对外界声音的无意识吸收,这种无意识吸收可为其日后有意识的语言和音乐发展做好准备。有研究表明,幼儿在3岁前无意识吸收的语言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其日后语言表达与阅读能力的发展,早期丰富的语言环境对幼儿日后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影响。戈登认为,与语言学习一样,早期丰富的音乐环境对幼儿的音乐能力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婴幼儿只有及早接触音乐,才能无意识地积累音乐经验。婴儿虽然还无法理解听到的音乐,但这种无意识的经验积累是其日后有意识聆听的基础。人类的语言思维活动依赖语言,同样,人类的音乐思维活动依赖音乐语言,音乐语言的积累是音乐思维活动重要的基础与前提。戈登认为,只有大脑中有一定量的有关各种旋律、节拍节奏规律、不同调式风格等音乐语汇的积累,个体才能有可能对所听到的音乐进行理解、同化,从而为正确的传达与表现奠定基础。幼儿在音乐环境中聆听及无意识积累的音乐语汇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日后的音乐听想能力,并影响其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因此,一个高质量的浸润式音乐环境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现实中,除部分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许多幼儿园班级中很难见到独立的音乐区角,有些班级甚至没有任何与音乐活动相关的材料。音乐区角是幼儿能够自主感受与欣赏、表达与创造的音乐学习空间,是高质量的浸润式音乐教育环境在幼儿园区角创设中的重要体现。高质量的音乐区角既要求空间位置选择适宜,又要求环境创设舒适且富有童趣;既要求投放的音乐活动材料具有安全性、丰富性、多样性和有效性,又要求能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不断变更材料,从而使幼儿在高质量的音乐区角活动中实现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此外,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还可将音乐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如,平时注重选择多种风格(如不同时期、文化、节拍、调式)的优秀音乐作品供幼儿欣赏,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如集体和个人聆听、亲子聆听、体态律动、音乐游戏与戏剧表演等)引导幼儿聆听音乐。

  此外,高品质的音响设备也是高质量音乐教育环境创设的关键因素之一。高品质的音响设备不仅能够实现对音乐作品原声音质的还原、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之美,还能够避免劣质音响效果乃至噪音对幼儿听力的损害。

  4.树立“体验-愉悦”式的学前音乐教育观,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戈登曾这样描述自己的音乐教育观:“……音乐是人类独有的,没有音乐,生命将是黯淡的。音乐教育的目的是让所有孩子在聆听、体验或参与音乐的过程中慢慢学会理解音乐。最后,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将学会欣赏并沉浸在他所喜爱的音乐中,享受音乐带给他的美妙,他的生命会更富深意。”〔18〕无独有偶,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家雷默(B.Reimer)也曾说:“音乐教育的目的、价值应求诸作为艺术的音乐本身。”他还强调,“体验-愉悦”应是音乐教育的应有理念。音乐教育界很多学者也同样认为,“音乐教育如果过多地渲染非音乐的功能和效应,可能会导致音乐教育失去安身立命之本”。〔19〕

  反观当下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成人以其狭隘的审美标准过度训练幼儿,影响了幼儿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威胁到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成人为了比赛、选拔或其他宣传目的,长时间占用幼儿的游戏、学习、休息时间进行排练。”〔20〕又如,教师和家长往往急功近利,无视幼儿的认知特点、兴趣与经验,给幼儿灌输抽象的音乐知识,强迫幼儿进行大量机械枯燥的音乐技能训练,这不仅让幼儿无法体验到音乐的魅力,还使其对音乐与音乐学习产生厌恶情绪,进而扼杀了幼儿音乐审美的幼芽,令人心痛。研究者认为,音乐教育作为艺术实践活动之一,应以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对于学龄前幼儿来讲,音乐教育的核心应是让幼儿在参与音乐活动中获得愉悦与美的体验,萌发对音乐生活的热爱之情。因此,教育者应树立“体验-愉悦”式的学前音乐教育观,注重幼儿对音乐的感知、体验和欣赏,关注幼儿的情绪状态、投入程度及主动性,以音乐为载体为幼儿开启善与美的大门,让幼儿通过音乐教育获得全面发展。





为您推荐

思考与启示

  戈登的音乐能力倾向理论为早期音乐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戈登通过大量实证研究证实,9岁之前,儿童的音乐能力倾向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出生到6岁的这个阶段对个体的音乐能力倾向发展极为重要,这个阶段的音乐能力倾..

本溪市民间音乐传承保护的思考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建设和谐辽宁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溪的民间音乐更能诠释出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价值。收集整理关于本溪民..

对于现代美术和音乐融合现状的思考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的发达,除了传统的院线电影还有很多活跃在网络中的电影和视频类视听作品,多种媒体的全方位普及带动了美术与音乐融合的迅速发展。相比原先传统的电影视听技法,现代视听技法无论在题材选择、艺术表..

胡塞尔“现象学”对音乐审美的启示

提高大提琴演奏音乐表现力的思考与建议

  (一)在独奏时演奏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要用时间积累得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大提琴是一种高雅的音乐表现形式,需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作为基础。因此,需要演奏者消耗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学习,才..

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发展趋势的思考

  每一种文化的产生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与自然环境下,具有非常强的民族性与地域特色,流行音乐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当代,中国流行音乐逐渐呈现出民族化特色,这同时也是流行音乐得以延续与发展的重要手段。首先,传统..

对小花苗音乐的思考

  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仪式逐渐简略,其中的音乐缺少了存在的载体,也在逐渐消亡。我们在保护其现状的同时应该提高人们对民俗特色的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传承保护意识。结合多方面措施,保证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   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