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抒情性浪漫主义小提琴作品----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更为突出情感表达,将抒情和感情表达提高到了重要的地位从而替代了古典巴洛克那种严谨理智的结构。法国作曲家圣桑是欧洲19世纪浪漫派音乐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创作的作品不仅保留了法国民间音乐的传统,又很好的发挥了新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圣桑的音乐具有十分深远的技术性和思想性,音乐织体极度丰富,他的作品基本覆盖了当时的各类音乐形式,凭借着出色的创作技巧手法在各个领域都占有一席之地。圣桑的才华不仅仅局限于音乐领域,他在科学研究上也小有成就,并且他还是医学博士。他十分喜欢旅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圣桑为我们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音乐财富。圣桑认为艺术是没有目的的,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圣桑的作品风格都体现出了妩媚韵味,配器大气华丽不拘一格,旋律线条自然优美,流露出浓郁的浪漫气息。
《引子与回旋协奏曲》是一首标题音乐,正如曲目名称所写,本首曲子就是由引子与回旋曲两个部分组成的。虽然整首乐曲篇幅不算长,但是短小精炼引人入胜,能很好地体现出圣桑在青年时期的优秀的创作能力和卓越的才华。
乐曲的一开始就是引子部分,引子可以分成两个部分(1到18小节;19到36小节),前一部分能明显听出忧郁的感觉,通过两小节的弦乐演奏烘托出宁静的气氛,此时独奏小提琴声部开始进入。
乐曲一开始就由独奏小提琴演奏出一个16小节的规整乐段,音乐旋律柔美。仿佛在一个舞剧院里,巨幕缓缓拉开,一个体态轻盈的舞蹈演员带着娇羞的神情从台口移步到舞蹈中央,走几步,回一步,再走几步,又回几步,最终来到了舞台中央。第二小部分也是18小节构成,但是情感上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乐段大量使用了三十二分音符,音乐旋律感觉使听者内心辗转反侧、欲说又止,但随后音符越来越坚定,最后在一组连续的颤音中过渡引出了乐曲的第二大部分---回旋曲部分。
第二部分回旋曲是一个具有幻想曲风格自由的回旋曲式结构。整个回旋曲部分共有四个主题,由一个主部主题和几个与主部主题不同结构形式的插部组成。
主部主题出现前四小节乐队营造出一个气势威武庄重的气氛,稳定的八分音符的进行,好似一只训练有素的军队迈着正步向我们走来。
回旋曲开头独奏小提琴部分中八分休止符不但不代表音乐的停止,反倒使得音乐更加紧密紧凑。并且进入时都是在高音区用p的音量表现,结束时在低音上用mf音量,对比十分鲜明,形成强烈反差,是指拥有听觉冲击力。
第一插部乐段的调性转到了主部主题a小调关系大调C大调上,过渡的自然平缓。短小乐句有张有弛,丰富的节奏变化、华丽的颤音,轻盈的舞蹈特性,使得这一乐段显得精巧活跃。紧接着通过一段类似华彩的快速音阶和琶音又将调性转回到D大调,引出主题再现。在主题再现后,乐队在热烈的气氛中演奏出富有激情的第三主题。
第三主题先由乐队强奏引出,紧接着独奏小提琴进行重复。有力强烈的节奏顿音音型使得乐句感觉跳跃感十足,使乐曲充满活力,通过独奏小提琴的缠绵的连弓演奏后,乐曲被带入了第四主题。
第150小节的一串上行音阶绵延又渐慢渐弱,乐曲进入了作品中最抒情和最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一部分。作曲家很用心的在谱面上标记了con morbidezza(细腻温柔地)。像引子部分一样,这里又改用到四二拍子。乐队弦乐部分奏出固定的节奏音型,有节制的浪漫,有如肖邦的乐曲一般让人心神安宁,然而这里的调性是明朗的C大调,紧接着小提琴又用三度双音再次渲染音乐情感,情感加倍,抒情色彩加倍。 第四主题优美细腻,悠缓。在主题出现后,独奏小提琴又用双音变化反复,引出了第一主题的再现。第一主题再现之后,第三主题又紧随而出,当情绪平静下来后,在F大调上又再现了以颤音为特点的第二主题,紧接着乐队声部再现了第一主题,小提琴用华丽的分解和弦进行伴衬,预示着辉煌的尾声的到来。
最后,小提琴奏出辉煌的尾声,使乐曲在华丽的气氛中结束。
圣桑是浪漫主义时期具有卓越成绩的音乐家之一,圣桑与当时的大多数浪漫主义音乐作曲家一样,对历史题材和神话题材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特别的看法,很好诶将古典气息和浪漫元素都融入了音乐作品中并且找到了平衡点,圣桑理所应当的成为了法国举足轻重的音乐家,也成为了浪漫主义时期法比小提琴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二)炫技性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作品个性化的体现----炫技派大师维尼亚夫斯基的小提琴作品《D大调波兰舞曲》
维尼亚夫斯基是波?m着名的小提琴家、作曲家,在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乏涌现一批又一批的作曲家、演奏家,可是能集演奏和作曲技能于一身的小提琴作曲家并不多见,这也使维尼亚夫斯基成为19世纪欧洲杰出的小提琴音乐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小提琴演奏家,维尼亚夫斯基拥有精彩高超的演奏技术;作为音乐作曲家,维尼亚夫斯基是浪漫主义时代重要作曲家之一,这些作品和华丽演奏技巧丰富了世界音乐宝库,也为西方音乐的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继意大利小提琴天才帕格尼尼之后一位绝代奇才。维尼亚夫斯基不但是当时音乐界的典型代表,也是波兰民族乐派的重要人物之一,谱写出来众多带有鲜明的波兰地方色彩的小提琴音乐曲目,后人也称他为“小提琴领域中的肖邦”。
维尼亚夫斯基创作领域只是专注于小提琴曲,他所谱写的题材有随想曲、协奏曲、艺术小品,演奏个性鲜明、音色华丽、技巧完美,维尼亚夫斯基的大部分作品流传至今还是受提琴演奏者所喜爱,《D大调波兰舞曲》就是这众多受欢迎作品中的一首。
“波兰舞曲”是在波兰的民间舞曲和歌曲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乐句精悍、明快、强劲有力,给人以非常欢快的感觉。
《D大调波兰舞曲》本曲前四小节由伴奏钢琴采用波兰舞曲的典型节奏引出了呈示段的主题,主题调性位D大调,相邻音之间的琴弦跨度非常大,把位逐步往上,起音的音距为两个八度,跃动性非常强烈,三次大跳连续使用下弓演奏,像蹦发烟花一般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光芒万丈、铿锵有力、气场十足。第一乐句需要演奏出利落的换弦、干净的换把,从第5小节到12小节体现出非常多的演奏技巧,由此可见本曲的难度之大,乐曲寓意之深不一般。在第13到20小节中还有多变的节奏,使得前段的重复、华丽、优雅不会丢失,都是坚定的和弦连奏,还包括了人工泛音、右手拨弦等技巧。第一乐段的音型很好的体现了舞曲的特征,特别是开头第一句中利落的换弦换把,给听众勾画了一个视觉场地,如果舞蹈永远停留在一个点上跳而不去尽量运用整个舞蹈场地的话,这样就不会使听众感觉到舞蹈是一种具有空间活动感的运动,也就没法体现舞蹈的律动感,舞蹈不是始终停留在一个点上,而是在不停地变化、发展的。开头这几个音,这是最朴实但又是最为耀眼的元素,大幅度换弦换把使其拥有舞蹈的空间感、跳跃感,音型上的一纵一横,使人立即联系到本乐曲的名称《波兰舞曲》,音型舞感十足,这是主部主题最出彩的音乐动机,也是本曲的一大亮点。在第一主题中,有多个重复性段落,在演奏时,大家都知道要将相同的段落演奏出不一样的感觉,所谓的就是跳舞步伐拍点韵律的快慢变化,可能需要将某些音稍微的延长或者加快。紧接着进入柱式和弦乐段,是双声部的旋律,轻重对比,演奏技巧的反衬,拨弦的巧妙运用,为舞蹈的进行添加了不一样的色彩和动力。
从乐曲的第65小节开始,进入了抒情的乐段,调性为b小调,在乐段进入之前,通过一个大篇幅的间奏,来导入后续抒情的乐段,这一段可能是在描绘男女之间的对话或者是描绘出另一种风格的舞蹈形式。在乐段开始时,可以听出一连浑厚结实的低音,可以从乐曲分析鉴赏的角度把这一句定义为“男性”,在演奏技巧方面,大幅度的揉弦动作,也体现出刻画的人物情感世界的不平常、激动、的处境。
73小节后是之前段落的重复,加强了乐句语气,使乐意更为深刻,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此处是连续的分弓,演奏要求是要十分有力连贯。第73小节开始是变化旋律的重现,73到84小节是乐曲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接着后面的四小节继续使用了本乐段的旋律特色对乐句进行了扩充,在乐段的第91小节的时候就回到了乐曲主调D大调上,从D大调的属音La进行到主调D大调的主音上,直到乐曲的第98小节,乐曲的主题乐句完全再现之后就开始了本曲的炫技乐段部分,在第99小节的第一个音就使用乐曲主调D大调的I级,确立了越短的调性,运用了新材料,虽然作者在此处运用了连续的十六分音乐加入附点节奏和重音记号,但是演奏者在演奏此处的时候运弓不能太重,跳跃轻快五度和六度音程的交替上行,体现出舞曲的活跃之感,整小句都需要轻巧的运弓演奏,尤其是到了第105小节,人工泛音的出现更是需要演奏者的右手力度的掌握得当,不然就会是的人工泛音声音不干净、不清晰。接着后面出现的连续上连顿弓也是此曲最精华的部分,这个素材的出现使得乐段的色彩变得丰富,需要左右手配合的天衣无缝,使其拥有清晰的颗粒感。从115小节到129小节是乐段的连接部,流畅抒情的旋律让人感到陶醉,装饰音的出现使得乐句更加柔美。
再现段是从乐曲的第130小节开始,调性仍然保持在主调D大调上。华丽、辉煌的音乐乐句又再一次展现了波兰舞曲的光亮魅力和活力。
137小节强拍的后半拍是三连音节奏,到第140小节回到I级,最终以热情的情绪fff特强干脆利落的结束全曲。
在整个浪漫主义时期炫技表演艺术流派中,维尼亚夫斯基的《D大调波兰舞曲》技术难度大、音型复杂多样,可以算得上当时顶尖炫技曲目。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