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音乐融合的互相补充性和互相延伸性特点
《赛德克?巴莱》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叙事性影片。影片讲述的是1930年发生在台湾的“雾社事件”。在日本的统治下,赛德克族人不但原来的生活方式被迫改变,而且历代传承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也几乎消失殆尽。面对这种高压管制,原住民赛德克族马赫坡社的领头人莫那鲁道,率领族人不畏强敌在神社祭典运动会之际发动了起义,为夺回族人猎场与日本统治者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影片刻画了一个个原住民坚持信仰并为之不惜流血牺牲的崇高形象,歌颂了他们不惧顽敌、英勇抗争的民族精神。在电影《赛德克?巴莱》中,古语古调的音乐、古色古景的画面,再配以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房屋、服装和道具等电影美术设计,很好地还原了本历史事件的真实场景,带给人们诸多的心灵震撼。在这里主要以影片中的电影画面和电影音乐的关联性为线索来说明美术与音乐融合的两个重要特点。
(一)美术与音乐融合的互相补充性特点
在电影《赛德克?巴莱》中, 互相补充性是美术与音乐融合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体现了二者融合的必要性。美术善于表现静止的、空间的和物质的内容,而音乐则擅长表现流动的、时间的和精神的内容。所以,二者经常互补不足,动静结合,时空相应,得以构成丰富的视听效果。
电影开篇就给人们展示了在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中莫那鲁道等族人追逐和争抢猎物的场景,敏捷的脚步声配以背景音乐中密集的鼓声,这些宏大音响强烈冲击着观影者的听觉。赛德克人性格中有善良淳朴的一面,同时也充斥着野性、野蛮和杀戮。他们动辄要拼命,要决斗,惯用传承沿袭的固有方式解决彼此的矛盾和争端,有祖辈流传下来的生活习惯、宗教礼仪和宗教信仰。但是,随着日本的外来入侵,他们的生活不再宁静和谐,生命也随时受到威胁。因敌众我寡,面对先进的武器弹药,以莫那为首的赛德克族人从逆来顺受到忍无可忍,再到誓死用生命扞卫族人的信仰,守卫世代相传的猎场,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感人之歌。他们认为,只有勇敢的男人,只有会编织的、善良的女人才有资格通过彩虹桥,成为祖灵认可和欢迎的人。而这些精神因素在静止的画面中很难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更多是借助了故事讲述过程中穿插歌曲和音乐依靠听觉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来引起情感共鸣,使得这种民族情怀被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来,以补充电影画面对精神诉诸的缺憾。
这种融合在《赛德克?巴莱》电影中应用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赛德克族人与日本人运动场的交战场景。事件当天,在雾社高山血祭祖灵的广场上,尸横遍野,孩子和大人乱作一团,哭喊声震天。伴随这些令人难受画面的出现,耳边响起了像是来自天空彩虹桥的赛德克人母亲的歌唱。这歌声中有陈述,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告诉人们这里发生的一切不幸;这歌声中有安慰,以一种沉稳坚定的平静,温婉舒缓的曲调,释放了血腥和死亡带给人们的心理恐惧。这歌声中既有谴责也有赞扬,与血腥画面相配合,二者互相补充,使得画面给人们带来的负面情绪起到了很好的精神补偿。
(二)美术与音乐融合的互相延伸性特点
在电影《赛德克?巴莱》中,美术与音乐融合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互相延伸性。这个特点在画面和音乐的互相配合深化主题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体现了二者融合的重要性。
在电影中,原住民部落群居在茂密高大的深林里,在这种绿色天然屏障的大背景下,白色装束下的赛德克人宛如一个个白色精灵穿梭在崎岖的山路上,或攀援绝壁或藏身树枝。这些电影画面以及人物造型都充斥了原始野性之美,配以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古曲古调,二者的融合起到了互相佐证和延伸,有效还原了“雾社事件”发生前赛德克人美好而真实的生活。还有,当莫那鲁道因敌我力量悬殊而自感无助心里苦闷的时候,父亲的神灵出现在身边,父子俩置身于神秘的深林里,脚下是潺潺的流水,从天而降的彩虹桥。在这具有特定寓意的画面下,他们共同唱起激励赛德克人斗志的赛德克古曲,使得他们之间美好的父子情感与其高远的精神境界通过歌声缓缓传递到人们心间,不仅预示了高潮情节的到来,也拓展了画面意境并深化了电影对赛德克人不畏强暴的勇敢壮举的歌颂。电影中的《赛德克?巴莱之遇见彩虹》《出草》和《赛德克?巴莱之歌》等主题曲和背景音乐均从多个角度出发,歌颂了塞德克人坚持信仰,勇敢维护民族尊严的大无畏精神,与电影画面中多次出现的坚强不屈、英勇抗争的画面场景相得益彰,有效加强了电影思想和艺术的表现高度。 总之,这种融合是为了符合电影艺术作品的实际需要,撇开融合单独谈美术和音乐是毫无意义的。就如以上分析,在《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中,有的地方需要互相促进和延伸,而有的地方又需要互相补充,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要求。电影中画面场景与音乐的融合始终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各自在其中所占分量和情形始终都随剧情而变。本电影通过这种融合,在视听效果上很好地表现了野蛮与文明的冲突,民族的骄傲,灵魂的骄傲,骄傲的灵魂。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