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白裤瑶族音乐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白裤瑶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必须迎合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积极吸纳国外优秀文化,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本民族的文化特色。由于白裤瑶族音乐文化的继承者主要集中在40岁年龄段,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得民族文化继承存在断层情况。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白裤瑶族需要进一步加大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政府的重视、引导与群众的自主作用相结合
充分发挥政府行政部门的主导作用,为白裤瑶族文化传承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积极主办各式各样的白裤瑶族文化节、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以及送戏下乡等等,明确民族的关注重点,积极引导民众参与到白裤瑶族文化传承工作中。此外还应该充分挖掘民间名师巧匠,通过纸扎、挑花、剪纸以及白裤瑶族舞等形式丰富白裤瑶族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而提升民族文化的艺术感染力以及吸引力,呼吁更多的民众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
(二)以人为本,强化民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作为白裤瑶族民族特色的起源,生活习俗是弘扬白裤瑶族音乐文化的核心,所以保护白裤瑶音乐文化,务必要保持其富有民族特色的生活习俗。比如白裤瑶族的织布手工,由于繁琐的程序使得最终成型的衣物比较厚重,这也给穿戴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而且越来越多的瑶族青年开始在大都市安居乐业,不再穿戴统一的白裤瑶服,因而瑶族文化的传承被忽视。在笔者看来,瑶族文化在传统的过程中,不能完全保留传统的风格,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迎合现代生活的风格。从服饰上来看,需要大胆创新,既要追求现代舒适、美观大方,还要保留传统,只有这样,广大的瑶族后辈才会乐于接受。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加大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进而起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政府部门需要通过社会医疗、养老保险等手段解决民间老艺人的实际生活问题,进而间接地起到保护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这点可以借鉴贵州省学校教育的方法,聘请民间老艺人走进课堂,亲身为学生教授传统知识,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热情,从而起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再如,为保护和传承白裤瑶民族传统文化,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从2009年秋季起开设了白裤瑶族文化传承班,由专业的生态博物馆工作人员参与授课,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其提供打铜鼓、刺绣、画裙等传统技艺教学。
(四)协调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平衡
国务院办公厅在其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传承发展、合理利用、抢救第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