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为一种具有独立表现情感、情绪、营造气氛,有着无法替代语言方式的艺术形式在电视专题片中有着积极的、多方面的表现作用。它凭着自身丰富的抒情能力在电视专题片中起到了烘托和渲染画面、气氛和情绪,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复杂、细腻、感触的作用。
1.音乐的陪衬作用
音乐可以作陪衬,用于对画面情绪上的补充和深化,渲染气氛。若一段画面只有播音员的配音而没有任何背景声音时,观众从听觉上就会感到枯燥、乏味、缺乏感染力。如果此时配上与画面相统一的音乐,就能使画面的形象更细腻、丰富动人。
与画面合一的音乐可增强画面的阐释性,赋予画面以多重表现元素,增加画面的形象深度,起到不但写实,而且写意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挖掘电视专题片的主题内涵。在描写人物情节中有时人物的内心节奏和外部环境气氛完全相反,比如有这样一组画面,宁静的夜晚,有一位侦查员坐在灯下,缜密推断案情,内心充满了焦灼。处在这种非常寂静的环境中,内心节奏如何体现呢?如何运用适当的背景音乐充分体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呢?所以音乐在抒发人物情感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任何其他语言形式都无法比拟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音乐赋予了画面以灵魂和生命。这并非夸大其词,人物的内心世界不就是他的灵魂,而节奏和韵律所象征着的不就恰恰是生命的运动吗?
在大多数情况下,仅靠画面的力量不足以凸显内容所要求的复杂情绪,而当配以音乐、音响后,画面上的形象、气氛就会突出起来,画面的感染力亦大大增强。当画面上是位少女眺望远方,静静沉思时,如果分别给它配上“喜”或“愁”这两种不同情绪的音乐,则让人产生的联想肯定是不同的。由此看来,不同的音乐也会左右画面的内在情绪,使之产生截然不同的效应。通常情况下,快节奏反映动感,慢节奏反映静态。但在特殊情况下,静态环境就要靠快节奏的音乐去表现。因此,选用适当的音乐,才会使画面的形象更细腻、丰富动人。
2.音乐起到转场作用
音乐与画面的内容、情绪、气氛密切相关,音乐的转换可以给人一种提示,表述画面的内容情绪气氛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像中央台的《新闻调查》、陕西台的《今日点击》、宝鸡台的《法治追踪》等,这些新闻专题片段落之间都采用音乐辅助标题字幕转场,可以给人构成浑然一体的感觉。
适当地选用音乐可以增强电视专题片的连贯性。同一音乐连接不同的画面,使这一系列画面连贯起来,同一氛围与情感得到了延续,扩展了时空。而不同的音乐连接不同的场景(转场)则给人一种变化的感觉,预示着一种不同气氛的来临,能够调动观众的思维,并使观众产生紧张感,整个节目的节奏也发生了变化。如宝鸡台《深夜枪声》中,当死者的家人赶到现场时人们惊呆了,长安面包车里,血迹四溅,任林海、严凤霞夫妇倒在血泊中,已经气绝身亡。这时伴随画面的是一段沉重、缓慢、哀怨的音乐,烘托了画面的压抑感和沉重气氛;紧接着画面是警笛大作,警方紧急出动,疾驶而来的警车戛然而至,警犬,现场勘察……一系列紧张快动作的画面。这时音乐从缓慢、低沉一下子转变为一段豪迈的、震人心弦的、跳跃式快节奏的音乐,展现了公安干警为除暴安良,保一方平安的决心,同时也预示着案件的侦破工作全面展开,一场正邪之间充满艰辛的较量开始了。在这一组画面中,音乐的出现让人感到此时非音乐不能解决问题。
3.音乐、音响的强化作用
音乐、音响作为一种具有独立表现能力艺术形式在电视专题片中有着积极的、多方面的强化作用。每部电视专题片都表达了一个特定的主题,具有一定的风格和特点。选配的音乐与画面所揭示的主题贴切,声情并茂,交相辉映能够达到深化电视专题片的主题作用。有一部电视专题片(片名记不清了)画面是逆光,村民们黑色的剪影,在山上挥舞着铁锤,身后是落日余晖,慢动作……当时画面配的是几个高音“当、当、当……”音乐节奏较慢,混响和回声比较大,明朗、激昂、舒展的弦乐衬托,营造了一种空谷回声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村民们不向命运屈服,向贫穷宣战的伟大事业。
电视专题片中音乐的强化作用,也可以通过节奏变化、音调的高低渲染情绪,烘托主题,描绘意境,唤起人们的共鸣,激发人们的感情。例如:中央电视台为纪念抗战胜利制作的专题片《为了胜利》,就充分发挥了音乐的强化作用。本片用全新的视角审视六十周年前的那场战争,全方位展示中华民族反抗侵略、一致对外的爱国热情。随着日本侵略者杀人放火、奸淫掠夺、尸横遍野的画面过渡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动员起来,在黄河两岸,万山丛中,青纱帐里,游击战士誓与日本侵略者决一死战的英雄气概。音乐由一曲慢节奏的弦乐过渡到气势恢宏的交响乐,抗战歌曲《到敌人后方去》的旋律贯穿其中,并发挥三连音快节奏的手法,升华了主题,唤起了人们的共鸣,激发了人们的情感。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