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K332的创作背景。莫扎特共有17部钢琴奏鸣曲,K332出自《巴黎奏鸣曲》,另有K310、K330、K331、K333,创作于1777年至1778年。1777年以前,莫扎特多数生活在萨尔兹堡,在此前一段时间,莫扎特不仅经历了失恋,而且还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再加上经济方面的原因,他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中的阴暗面,也非常担忧自己的前程[3]。因此,相比于之前的音乐作品,莫扎特在这个时期所创作的音乐在风格上有所改变,出现了深沉的元素,体现出作者的哀怨和无奈,但在此期间,莫扎特的音乐风格在整体上还是表现为热情、明朗、乐观。
(二)K332第三乐章的音乐特征。钢琴奏鸣曲K332全曲包括三个乐章,结构非常工整。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具典型宫廷气质,情节丰富且戏剧性很强,音色变化多端,这些都体现了莫扎特在音乐当中对于不同的人物赋予了不同的个性和气质,使得音乐更富有情节。第二乐章为歌谣奏鸣曲式,利用adagio使音乐风格相对安静,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三乐章为奏鸣曲式,极具意大利南国风味,乐思最为丰富,有喜剧、街头小调、号角声、小丑的调侃、走句及突然急转直下的阴郁,各乐调相互穿插而又互不相干,显得自然且流畅,成为整个奏鸣曲的中心部分。K332的第三乐章属Assai Allegro(如图1),节奏非常快,6/8,包括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
呈示部自第1小节至90小节,是整个乐章的主题,音乐犹如泉水般涌动,音符节奏比较快速,乐声如珍珠般晶莹剔透而又显得自然流畅,给人以畅快淋漓之感。音阶的不断变化就好像是自动化的不断迸发。呈示部前13小节是主题部分(如图2),为两个同头异尾的乐句。第1小节为主和弦,弹奏时强而有力,右手的音阶相连且清楚,使音阶清晰而又流畅。第3小节为突出主音,要相对轻巧,第6小节的最后一个和弦要弱化。除第12、13小节最后一拍为重音外,其余音色较滋润。第14小节至第21小节,音乐出现变化,具柔和、甜美风格,弹奏时右手带过短倚音,左手伴轻巧伴奏。第22小节至第31小节,重音出现,在保持跳音时又注意了半音的进行,至第24小节的b音,音色变弱,弹奏时多用指尖。第36小节至第49小节,相比于前段音乐,此段音乐如进入新主题,弹奏时不仅突出重音而且保持连贯,在进入第39小节时使用十六分音符,音阶清晰、流畅。第41小节连接上一段,体现主音的下行级进,第44小节和第45小节的音阶跑动较快,音乐具强连贯性,声音均匀。第49小节因是过渡句,速度减慢,与下段进行了很好的衔接。第50小节至第60小节为副题,此段音乐主要体现温柔、雅致的风格,音色逐渐变暗,落键时稍慢,留出音色变化的空间。第83小节至第90小节为结尾部分,自第85小节开始为补充结尾,右手快速音下行逐渐加强,左手和弦饱满有力,辅以C大调结尾。第88小节跳奏,让人感觉整个部分已终止。
展开部自第91小节至第111小节为第一段,表现主题的展开,C小调,演奏形式同于呈示部。第93小节音色较暗,演奏时和声方向相对低沉。第96小节及第97小节为G大调,音色变得明亮,演奏时主干音突显且左手保持连贯。第98小节借助踏板衔接琶音,以变换音调,自然衔接不同音色及力度。第二段自第112小节至第119小节,G小调,音乐以柔和、甜美风格为主,弹奏时体现其歌唱性。第120小节至138小节为第三段,右手使用十六音符,音色均匀、清晰,突出主干音。第124小节至第126小节是一组6音,弹奏时连贯清晰,而力量则由弱逐渐变强,至第127小节,使用八分音符,节奏缓慢,力度减弱。至第129小节,新增柱式和弦,力度较弱,但连贯性强。自第139小节至147小节音色加强,与前一小节形成鲜明对比,弹奏饱满,旋律多为高音。至第142小节,琶音往上渐行,力度不断加强。自第143小节至147小节为此部结尾,同时也与再现部相互衔接,下行音阶不断加强,音色均匀、清晰。
再现部自第148小节至217小节,演奏方法同呈示部,但是自T-D7/S-S-DDⅦ7开始,减七和弦不同于呈示部,其未往下走而是选择停止,转至F大调的主和弦,让人感觉意犹未尽,弹奏时饱满而有力(如图3)。自第230小节至245小节为结尾,其节奏刚开始显得非常强烈,但到快结束时转为柔和,结束相对缓慢,也体现了整章的收尾形式。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