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探索》精品栏目介绍

  王光祈作为中国音乐界最早将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以外文形式介绍到西方国家的音乐家,他的音乐论着和研究成果至今仍然具有相当深远的积极影响和学术价值。《探索》自1983年创刊之日起就开设了“王光祈研究”栏目。2002-2013年的12年间,“王光祈研究”栏目共刊登了37篇论文。如果从创刊统计起,截止到2013年,《探索》共刊载了近80余篇关于王光祈的学术、贡献、中西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文论。据不完全统计,2002-2013年在“王光祈研究”栏目中发文量最多的研究者、学者分别是:修海林、管建华、胡杨吉、罗天全、朱江书、包德述、冯光钰等人。如果把《探索》中“王光祈研究”栏目进行一次完整的梳理,就会很明显地看到,从1983年创刊起,老一辈音乐研究者们,如朱舟、钟善祥、韩立文、毕兴到如今的学者、学子,30年时间,《探索》的“王光祈研究”栏目完成了从研究到延展再到发展的一个连续性、纵深性、交叉性的研究之路。以下列举的仅提取自2002-2013的文论:

  (一)2002-2003年,四川音乐学院举行了“纪念王光祈110年诞辰”纪念会。《探索》积极投入到这一重大的音乐学术盛会,在2002年期刊中有一篇纪念文章,为明言撰文的《作为新音乐批评家的王光祈》;2003年期刊中特开辟“纪念王光祈诞辰100年”专栏,连续几期刊载有关王光祈研究的文论,总篇数达11篇,反响强烈。

  (二)2010年,“王光祈研究”栏目在《探索》的发文量达11篇。如甘绍成的《弘扬先行者精神深化王光祈研究――2009王光祈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宫宏宇的《中华知识分子的典范、少年中国精神的化身:少年中国学会会员眼中的王光祈》、韩立文的《廖叔辅先生与王光祈研究》、汪毓和的《我对王光祈的粗浅认识》等等。

  (三)2013年1-4期,“王光祈研究”专栏共发文7篇,主要集中在第1、第2期,分别是:修海林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科完成现代学术转型的第一着作――从音乐学术史学角度看王光祈的〈中国音乐史〉》,管建华的《王光祈的中华民族根本思想与卫礼贤的“礼乐”思想》,满新颖的《王光祈歌剧观的来龙去脉》,王川、刘波的《王光祈戏曲思想试探》,包德述的《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王光祈为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阐释与践行》,王续添的《音乐与政治:王光祈音乐民族主义建构论析》,辛晓峰、沈博的《试论王光祈对中国古代乐律、乐制、礼乐文明研究的主要成果》。

  王光祈作为四川温江人,他开启了民族音乐之先河,对他作深入而不间断的研究是川音人、川音学报社长期致力的学术研究目标。“王光祈研究”这一特色栏目的开辟,无疑促进了区域性的文化积累,它既是对四川本土资源的认知,也是对一种音乐艺术文化的积淀和提纯。同时,“王光祈研究”这一特色栏目、精品栏目的打造更是大大提升了《探索》期刊的学术竞争力与影响力。

为您推荐

20世纪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创建

  20世纪50、60年代,历史上出现了人类学分支学科民族学调查,带动了全国少数民族音乐调查和研究,首次展开了大规模、大范围的音乐体系研究,拓展对少数民族音乐及其社会历史的调查,了解地方艺术特色,首次获得诸多相关少数民..

贵州多元性的民族音乐文化

  贵州多山脉,总的来说是一个山区,但是每一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地理面貌,其气候、地势都大不相同,这种地理生态环境使贵州人民主要通过夏种秋收的农耕方式来获取经济所得,因此他们骨子里都有一种实用价值,而这种价值取..

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任何一种东西如果没有了实用价值,那它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民族音乐文化也不例外,因此我们要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现代文明对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保护、传承与发展。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多元的民族音乐文化给贵..

调动视听联觉功能,感悟音乐内涵

现场电子音乐

  现场电子音乐可以指现场表演与制作好的电子音乐的结合,也可以指现场调试的电子音乐。电子音乐发展的早期,听众一直对电子音乐的音乐会兴趣不大,因为在这样的音乐会上,除了扩音器、磁带录音机以及一些扬声器外,没有任何..

电子音乐发展概况

  早在19世纪末,就有科学家实验电子声响;20世纪通讯科技的高速发展,例如电话、扬声器、话筒、磁带、振荡器等的发明,逐渐推动了电子音乐的发展。最早的一些重要发展发生在法国,作曲家皮埃尔?舍费尔(Pierre Schaeffer,1910..

实验室电子音乐

  20世纪50年代在科隆电子音乐工作室产生了一些着名的作品,例如艾默特的《乐曲五首》(Fünf Stücke,1956)、施托克豪森的《练习曲Ⅰ》和《练习曲Ⅱ》,它们是纯电子音乐最早的实验。这些作品第一次使用(由振荡器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