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一可以看出,在栏目的设置上,2002-2013这12年间,“王光祈研究”“作曲理论”“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技能技法”“艺术教育”“专稿”是《探索》的常设栏目,特别是2002-2013年这12年间,常设栏目占据了总栏目的极大比例,约70%。由此可以看出从成长走向成熟的这12年,《探索》在特色常设栏目的创设和打造中愈发清晰和稳健,同时从另一侧面也体现出刊载文章的作者群体在学术研究方向以及所涉及学科领域的具体表现上与《探索》同步在前进。
2002年常设栏目共发文51篇,其中“专稿”栏目有2篇,分别是朱江书《历代道教琴人述略》、傅立民《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历史与展望》,“民族民间音乐”栏目和“艺术教育”栏目发文最多,各有16篇。2003年《探索》新增两个特色专栏,一是“纪念王光祈诞辰110周年”,二是“纪念蜀派古琴大师喻绍泽先生诞辰100年”。这两个专栏的发文量共为19篇,占期刊总发文量的20.8%。此外,2003年1-4期“民族民间音乐”栏目的发文量颇多,共计18篇,占2003年总发文量的19.7%。可见,2003年《探索》自改版后在形式及内容上对常设栏目的重心倾斜。其中,不乏立意鲜明的文章,它们是:严肃《革新川剧音乐三题》、周达来《现代戏中“似、非”程式性音乐现象透析》、王其书《西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考察报告》、田小军《内蒙古鄂尔多斯的音乐文化》、王建元《对中国民族管弦乐编制多元化与创新的思考》等。2004年1-4期,常设栏目共发文74篇,其中,“民族民间音乐”栏目发文最多,共19篇,占总篇数的22.9%。其次,“作曲理论”和“专稿”栏目篇数总量次之。2005年1-4期,常设栏目共发文70篇,其中“专稿”有11篇,占常设栏目的15.7%,这11篇文章是为“纪念四川音乐学院建院65周年”而设。2006年1-4期,共发文64篇,其中“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教育”“技能技法”栏目平分秋色,各有14篇,占常设栏目总量的65.6%,新增“音乐文献学”专栏,共刊载3篇文章,它们是:郭小林《关于音乐艺术院校新图书建设的思考》,倪军《网络环境下高等音乐院校文献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宋显彪、江雪娟《音乐院校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音乐文献学”栏目的增设在全国音乐类期刊中可谓标“新”立“异”,使《探索》的办刊视野和角度得到更深更广的开拓。从2007年起,《探索》常设栏目的发文量显着攀升,全年4期常设栏目的发文量创历史新高,共计有98篇之多。2008年1-4期,常设栏目共有100篇,其中“专稿”发文7篇,有5篇文章来自“《音乐探索》出刊100期”专栏,5位专家在《音乐探索》出刊100期之际撰文,分别是:敖昌群《百期回望,任重道远――纪念〈音乐探索〉出刊100期》、李忠勇《一步一个脚印探索无止境――贺四川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探索〉出刊100期》、冯光钰《探索无止境更上一层楼――写在〈音乐探索〉出刊100期之际》、邹承瑞《写在〈音乐探索〉100期之际》。2009年1-4期,《探索》常设栏目总发文量为59篇,为响应川音建院70周年纪念活动,《探索》特在第4期增设了“庆祝四川音乐学院建校70周年”专栏,刊载了5篇专稿。2010年1-4期,常设栏目共发文120篇,其中“技能技法”栏目发文30篇,占据总发文量的25%。2011年1-4期,常设栏目共发文118篇,其中“民族民间音乐”栏目发文量达35.5%,创2002-2013年这12年间的新高。可见,依托大西南音乐文化肥沃土壤的《音乐探索》在积极宣扬地域性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研究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展示和宣传作用。2012年1-4期,常设栏目共发文69篇,其中,“沉寂”较长一段时间的“译文”专栏再次出现在《探索》栏目版块里,共刊载3篇文章,它们是:霍尔曼《德国音乐教育学的现实发展》(金经言译),圭特?克莱南《从历史音乐学到音乐先锋派的窘境――以当代德国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的观点为思考的重点》(曾金寿译),吴?摹⒀钕?编译《音乐学术,西方与东方:藏人音乐作为个案研究》。“译文”专栏早在1985年的《探索》就已经开设,再次开设,从另一角度反映出当下音乐学界的趋向,即站在人类音乐学的高度用国际性的视野审视人类的、世界的音乐。2012年《探索》另一个重要的栏目是在第4期为川音钢琴艺术研究院院长但昭义教授开设的“但昭义系列丛书书评”专栏。共刊载4篇专题文论,它们是:徐沛东的《中国音乐艺术文库中一部很有价值的好书》、朱贤杰的《为“但昭义系列丛书”的出版喝彩》、刘元举的《阅读但昭义的音乐世界――兼评〈培养世界冠军的钢琴教育家但昭义〉》、周薇的《精华、精辟、精道――评〈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此专栏旨在提炼总结川音杰出的钢琴教育家但昭义教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风采,由此带动和倡导川音人走向更敬业、更全面、更科学的全方位教学道路。2013年1-4期,共发文63篇,颇有特色的如第2期开辟的“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专栏,刊载了博特乐图的《城镇化与蒙古族音乐生活的变迁――当代蒙古族音乐生活状况调查之一》、杨敏的《中国西南摩梭族的阿哈巴拉:表演、表述和意义》、魏育鲲的《湘西苗族巴岱雄、巴岱扎仪式音声表述下的信仰关系》、董宸的《西双版纳地区南传佛教跨界诵经风格的传统和变迁――以中缅打洛、小勐拉为例》。第3期增设了“戏剧艺术”栏目,刊载了戴嘉枋的《论京剧“样板戏”音乐的历史演进》、仲立斌的《论京剧“程派唱腔的悲剧性”》。2013年正值《音乐探索》创刊30周年之际,而立之年的《探索》特此在第4期开设“《音乐探索》创刊30周年专栏”,刊载2篇约稿,它们分别是:胡扬吉的《探幽析微、索新求变――〈音乐探索〉“而立之年随感”》、田可文的《好名字与好刊物――写在〈音乐探索〉创刊30周年之际》.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