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创建

  20世纪50、60年代,历史上出现了人类学分支学科民族学调查,带动了全国少数民族音乐调查和研究,首次展开了大规模、大范围的音乐体系研究,拓展对少数民族音乐及其社会历史的调查,了解地方艺术特色,首次获得诸多相关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资料,在这些音乐资料的基础上,经过记录、筛选、分析和整理,最终总结了16篇关于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概述以及音乐调查报告等相关内容。以壮族民歌为代表,描述和分析了壮族民族音乐“种属志”的性质,从而体现了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根据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理论及方法论,对其考察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创建了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研究。

  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在创建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各民族中,主要以山歌、劳动号子、水歌、渔歌、儿歌以及风俗歌等形式表现出来,其中常见的单声部有独唱、对唱以及二声部的重唱和多声部民歌等,广泛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中。以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使得广西享有“歌海”之称。在创建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过程中,民族音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广西地区内共有12个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是壮族。壮族音乐中基本的形式是民歌,并且还伴有丰富的歌舞音乐、民间乐器以及宗教音乐等。例如在歌舞中,捞虾舞、扁担舞、采茶舞等,富有深层民族意义,体现着民族和社会生活形态。广西少数民族在音乐创建中,从学术研究以及音乐基本形态中,根据人们长期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以及民间艺术活动等,最终构建了丰富多彩、绚丽夺目的民间音乐,使得这些音乐在创建和发展的基础上,最终形成自身鲜明并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格特点。另外,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根据歌谣所反映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引歌、古歌、劳动歌、时政歌、习俗歌、生活歌以及历史传说故事等。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长歌、短歌,乐器伴奏、无乐器伴奏、单声部、二声部以及多声部等。除此之外,壮族的嘹歌、排歌、欢歌、侗族的大歌等,都能代表具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为后期民族音乐的发展和创造提供了良好的艺术基础。

为您推荐

赵季平音乐风格研究的论域宏构

  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要想从风格的视角做出创新型的研究突破,笔者综合考量后认为可从如下几点进行尝试:   其一,对赵季平风格形成发展的内、外基因予以理论解析,从“风格”概念的解析入手,通过对既有研究成果的辨析,结..

赵季平音乐风格研究的方法突破

  学术研究也要注意继承与创新的结合,在既有成果研究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风格研究,其继承之处在于按照历史学的方法,从赵季平每部作品产生时的具体客观环境和主观心境的不同语境出发,对其音乐风格的发展变化进行阶段性的..

由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引发的思考

  赵季平是从民族民间音乐发掘创作素材从而成为最具“中国气派”的代表性作曲家[1]。他的作品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引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如《黄土地》、《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孔子》等电影音乐中的秦地、..

研究背景

加强对中国音乐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要实现音乐学的创新,当代音乐学者有必要加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中国音乐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而音乐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又是相较短暂的,对于我们来说,音乐学应当有更深层次的内涵,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在音乐学探索的..

继往开来,创新音乐学研究领域

  在世界音乐艺术大放异彩的时候,中国的音乐学却受到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展缓慢,此后,中国音乐学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之前的空白却仍需要我们去填补。因此,在未来的音乐学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去弥补这些空白,才能更丰..

博古通今,吸收中国古代音乐学优秀研究成果

  中国音乐学的发展历经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洗礼,散发着历史的沉香,接触中国音乐后,每个聆听者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厚重。我们要学习中国音乐,就需要我们去追溯它的源头,从中国古典音乐的书籍中寻找它的本真。中国人民擅长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