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在科隆电子音乐工作室产生了一些着名的作品,例如艾默特的《乐曲五首》(Fünf Stücke,1956)、施托克豪森的《练习曲Ⅰ》和《练习曲Ⅱ》,它们是纯电子音乐最早的实验。这些作品第一次使用(由振荡器产生的、没有泛音的)正弦音作为音响材料,探索人造泛音技术和新的音色。《练习曲Ⅱ》是第一首被出版的电子音乐总谱,它是施托克豪森发明的一种图表式记谱,乐谱上的水平轴线代表时间,纵向轴线代表频率(音高),长方形方块代表单独的音响;一个长方形的相对水平位置表明一个音符的音高、时值及其泛音结构的高度,乐谱上较低部分的三角几何图形表明力度的变化。
例1:施托克豪森《练习曲Ⅱ》第一页谱例
由此可见,在纯电子音乐创作中同样可以实现序列音乐的“预构”理念,作曲家们在电子音乐中发现了一种不仅可以控制音高和时值也可以控制音响材料本身的方法。
施托克豪森于1956年完成的《少年之歌》(Gesang der Jünglinge,1955-1956)被看作是电子音乐的一块里程碑,因为他将人声与电子音响结合,缩小了以法国为代表的具体音乐和以德国为代表的电子音乐之间的区别。《少年之歌》的唱词内容选自达尼埃尔的着作《炉火中的青年赞美诗》(Cantique des jeunes gens dans la fournaise)第三章的片段,施托克豪森根据原文编成《三位少年的颂歌》,并将歌词分解成新的单词、词缀或单个元素,使内容完全变异而晦涩难懂。在将人声与电子音响合成的过程中,其形态结构按照序列化手段进行安排:这部作品由六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各个部分的演奏时间分别为1′、1′50?、2′25?、1′05?、2′20?、4′,唱词中的“赞美”(Preist)、“欢呼”(Jubelt)几个关键的词,是将六个部分在内容和形式上相互联系的中介――它们总是在每个部分的开始与结束经常出现,并且是以清晰的语音表现出来。这部作品由人声与无泛音的正弦波音响相互混合产生的回声效果,在当时显得特别新颖。演出时,它使用了多个拉开距离的扩音器。《少年之歌》因此而涉及到一个比前面的《练习曲》要大得多的音响材料变化范围。这种变化的效果,还通过对回声的细微处理和五个独立的环绕听众一圈放置的扬声器来传递声音,而得到加强。这个最终完成的作品以其显着的丰富效果,成为电子音乐体裁的第一个杰作。 作曲家面对序列音乐所制定的种种限制变得开始不安,整体序列的手法对音乐造成的缺陷逐渐被电子音乐作品表现出来。精确与控制的好处,被贫乏的音色所抵消了,而这种音色就是当时通过技术和设备获得的。这种由工作室所产生的“一成不变”的电子音乐特征,使作曲家和听众产生极大地厌烦,因为在这种完全严格的方法中,每个声音都被提前确定了,结果就是各种元素的排序而已。这样就需要有新的音乐方式与观念的出现来解决这些问题。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