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艺术是生活世界的“局部”反映
胡塞尔认为,艺术问题是从属于哲学问题的,而艺术的哲学问题就是关于生活世界的问题。如此说来,艺术也归于生活世界,它们是总体与局部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胡塞尔所探讨的生活世界并不是通常所说的自然世界,而是超出现存世界、自然世界的现实生活,它是先验性的。可见,胡塞尔把主体和主体与之的自然态度和反思态度进行了区分:对于前者,主体以自然生活视野中的对象为目标,一切情欲及其行动都来源于此;对于后者,主体注意的对象不再是直接性的、个别性的,而是综合的、整体的,这是一种普遍的生活。可见,艺术具有先主体验性。在胡塞尔看来,这种先验的生活世界,不仅包含现实生活,而且包含科学思维。据此,我们可以看出,胡塞尔眼中的艺术美是“一种经验的超越领域”,具有基于经验而高于经验的特质。
(二)艺术想象与审美感知
胡塞尔在对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形象、艺术表演等艺术美学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时,他从现象学分析的角度将艺术想象与审美感知进行区别,并努力在辨析二者的区别中阐释想象的本质问题。其一,想象、想象的表象以及想象现象的概念是多语义性的,具有不确定性。当然,不少学者将想象理解为一种能力、一种活动,或者是一种结果。胡塞尔对这些观点持反对意见,他分析指出,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而达到显现的形象,包括人、寓言人物、动作、激情、情境等等,诗人与创作者“给我们虚构的东西叫做想象”。其二,想象与感知到底有何区别?在他看来,想象就是呈现;感知就是复现,即呈现与复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过去,我们曾认为感知是一种表述行为,在这种行为中,对象化东西仿佛作为我们个人心中的、作为原貌呈现的显性表现。诚然,在意识想象中,表现对象确是在那里显现着的,但它显现出来的东西不是作为现在呈现的样子,它只是被复现出来的,它仅仅似乎如此,不管怎样它依然在那里存在,但它也不是似乎这样,它是以形象显现给我们的。
不仅如此,胡塞尔还将这种形象化的“想象”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通过外在图像进行的几何性、物理性想象;其二,是通过内在图像组合、重构进行的精神性的想象。一般来说,物理性图像客体是虚构的,乃为一种感知的客体,不过却是一种外观看得见的客体,想象的思维意识就在其中增长、膨胀。比较来说,艺术创作、表演作为形象呈现出来,这种形象不是现实却来源于现实;不是真正的表现却又表现一定的客观现实,因此,它和现实之间既有相似而且又有本质区别。据此,在胡塞尔看来,艺术创作、表演不是当下呈现,而是以想象、追忆形式再现,艺术创作、表演中的感知与想象是主体通过感觉、想象等因素以意识形态的方式显现出来的两种表象行为。
(三)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取向
胡塞尔在论述艺术创作、表演的想象与感知的差异时,也谈论了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取向问题。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现实生活中的物象与艺术创造中的表象(图像)之间仅有相似性,而非同一性或等同性,重要的是艺术创造者如何表现,而不取决于表现事物的本身。艺术创造中的审美取向需要想象、联觉来实现。在艺术审美中,想象作为一种内在的思维活动及其表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这是一种“三度创作”主体所具有的把握主题思想和表象客体表现之间的内在的联觉意识,它对审美鉴赏活动的终极实现具有积极作用。不仅如此,胡塞尔惊人之处还在于他指出,想象的这种能动性是有限量的,不能无限无终进行,必须适时返回表象的客体本身,有时想象和取向的参与还有可能是无益的。因为,艺术的生活世界是有特性规定的,它与现实世界绝然不同,只是一个意念想象中的形象世界,具有“仿然”性。可见,想象是艺术世界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超然工具。通过
对艺术审美想象进行比对辨证分析,此乃说明,审美表象与审美观察是及其复杂的,同时,进一步说明了审美取向具有不确定性和不易性。所谓审美取向就是对艺术想象物的选择和判断,具有一般选择取舍的客观性,但它又是在想象中进行的,选择的真实性超过了现实世界所拥有的想象物的单一表现,因而具有一定的虚拟性。据此可知,审美取向与一般的选择判断不同,它不是对现实世界物的把握,而是对抽象的美的“现象”予以把握,具有选择的理性思维特征,但这一过程均是在想象中发生的,所以具有“仿然”的特征。如此说来,艺术审美取向有理性和非理性,选择判断亦有真有假,这是由艺术审美与生活世界相互运动、相互制约而又并行发展形成的必然结果。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