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上作品的分析中得知,斯托克豪森作为电子音乐的开创者、开拓者,他通过大量的创作实践,体现了其对于音乐的独特见解,可将斯托克豪森的电子音乐归纳为以下一些特征:
(一)斯托克豪森认为一切音响都是音乐。从传统的音乐观念来看,只有乐音才能被用作创作的基本音响,而噪音是一般是不用或者很少用作创作的。但是,斯托克豪森打破了这一界限,他的作品中有着各种各样的音响,这些音响有的采集于自然界的声音,诸如水流声、火苗声、鸟鸣声、机器的轰鸣声、行走在雪地的咯吱声等等。有的是使用人造声音,如用振荡器发出正弦波声音,然后用各种调制器进行变形、合成,或者用录音设备进行分裂裁剪、拼贴重组等。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创作音乐就有了更为广阔的音响范围,也更多的拓展了音乐的定义。在他的眼里,传统音乐中那种有一定规律的调性乐音音乐无法表现出20世纪中期历史环境之下诸如战争、社会、科技等现实情况。 (二)斯托克豪森的另一个音乐观念就是世界音乐观。这点我们可以从《遥感音乐》中可以看出,当然他的世界音乐观还体现在他的其它音乐当中。但是他所理解的世界音乐不仅仅是单一的某地区、某民族的音乐,而是以这些音乐作为他的创作源泉,在创作过程中,将这些元素进行“杂糅”在一起,并展现出另一种全新的思维理念。
(三)使用拼贴技术创作电子音乐。斯托克豪森的上述音乐理念,也就导致了他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运用到了一项20世纪音乐中所谓的“拼贴”技术。可是,斯氏在运用“拼贴”技术时,虽然技术是源自于法国的具体音乐学派,但与其不同的是,他在声音材料的运用方面,绝不仅仅像法国电子乐派那样几乎不做变化,而是将各种采集的声音、人造的声音,通过滤波器、加速器及调制器等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进行再拼贴创造,而几乎很少直接使用大自然中采集来的声音样本。这从《圣歌》、《天狼星》、《少年之歌》中即可见到。
(四)斯托克豪森的某些电子音乐的创作,也具有偶然音乐的特性。在《螺旋》中,我们即可见到,短波收音机发出的声音,在不同的时间段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无法具体的用某种方式固化作品的内涵,这也体现出斯托克豪森具有先锋派的一面。
(五)斯托克豪森的电子音乐具有序列化的特征。在电子音乐产生之前,早在勋伯格、威伯恩等作曲家作品中的就序列音乐存在,但是将序列形式引入电子音乐,斯托克豪森可谓是先驱之一,他将各种电子声音、电子脉冲声用序列的方式严格组织起来,虽然在音响上并不一定能让人“捕捉”到,但由此可见德国严肃电子音乐从一开始,便与其它电子音乐流派发展的不同。这种思维不仅仅体现在他的电子音乐当中,也体现在其序列音乐的另一作曲领域,体现在用其它声学乐器发声的音乐创作当中(如他的钢琴曲I-XIV)。
(六)斯托克豪森的电子音乐合理的运用了声音的空间。除了最早的《练习曲》之外,斯托克豪森将声音的空间这一现象在他的作品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作品《少年之歌》、《接触》、《遥感音乐》、《圣歌》、《螺旋》、《天狼星》中无一例外的都使用了多声道技术,尤其是《螺旋》这部作品,1970年3月14日至9月14日在日本大阪举行的第70届世界博览会期间,由斯托克豪森设计的球型礼堂上演了不同的版本,其声场布满了整个球面,将观众四周全方位包围起来。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