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托克豪森早中期电子音乐创作分析

  根据其电子音乐作品的成型方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其中,20世纪70年代之前可以看作是其早中期的创作时期,在该段时期之内,他创作了音乐作品百余部,其中电子音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

  (一)练习曲(Etude):斯托克豪森于1952年在法国巴黎随梅西安学习韵律研究和美学,在巴黎广播电台试验“具体音乐”,并创作出这部“练习曲(ETUDE)”。整首作品时长约为3′15″,都是类似于噪声的电子声音组织而成,打破了乐音与噪音在音乐创作中的界限,使得“一切音响皆可以成为音乐”。

  (二)练习曲 I( Study I)、练习曲II(Study II):1953年,斯托克豪森与科隆西德广播电台的电子音乐工作室建立永久性合作。创作出第一部纯电子音乐作品《研究 I》(这是追求“纯音色”的电子音乐作品)。1954年创作的《研究 II》(这是放弃“纯音色”、注重色彩浓度的电子音乐作品)。 总体看来,这两部作品都是“使用某一件发音器制造声音”(正弦音)的纯电子音乐。即所有的声音都是经过震荡器、调制器等手段制作而成,被认为是“更具理智的德国电子音乐的里程碑”。下图是练习曲II第一页谱例。

  (三)少年之歌(Song of the youths):这部作品是为人声与电子音响而作,其中运用了序列音乐的创作技法来组织电子音响。除此之外,还使用了人声作为创作的素材,这在当时的确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作手法,实现了电子音响与人声的混合,将具体音乐的创作与电子音乐创作做了大胆有益的成功尝试。其中,人声歌词的主要内容来自《圣经?q旧约全书》作曲家录制了一个12岁男孩的演唱或者叙述的声音,然后将其加以分解、变形、并进行拼接、重叠进行重组,并将之与电子声音进行结合,由此获得了声音的各种织体形态。在演出的形式方面还运用了多通道技术,实现了“声音空间”的创作理念。

  (四)接触(Kontakte):是为电子音乐、打击乐和钢琴而作。该部作品是斯托克豪森最早使用记谱方式创作的。由此也可以体现出德国电子音乐与其它国家(如法国)等的不同。在该部作品中,其中很多电子音响部分,是在斯托克豪森“统一的时间构成”观念之下“通过固定的具体节奏,将其加速几百倍或一千倍或更多来制作的,使其获得有特色的音色”。具体创作方式是:以电子脉冲形成的程序化了的振幅和时值,构成最严密的序列形式,并将其制作成4轨磁带,在观众四周布置声场,增加“声音空间”元素。传统发音方面,除了钢琴演奏,作曲家使用了数量众多的打击乐,这部分的音乐显得具有“点描”手法音乐的特性。以上音乐元素结合成极具有特色、细腻的音响效果。

  (五)遥感音乐(Telemusic):该作品是在日本东京的NHK电子音乐工作室中完成的。在创作过程中,使用了一台6轨录音机,其具有多轨录音的功能,可以先单独录制5轨,之后再翻录到第6轨道。通过这台录音机,作曲家实现了录音、剪辑与合成。在作曲材料的选择上,使用了“巴厘音乐、西班牙乡村节日的音乐、日本的雅乐、匈牙利音乐、南撒哈拉大沙漠的音乐、亚马逊河上游昔皮博人的音乐等”,但是这些材料并不是简单的录制即可,而是经过了作曲家的声音处理,使其变形、肢解、重组,使得原本的音乐素材被隐藏起来,获得一种新的声音表现形式,组织成一种富有逻辑性的音乐结构,这种将各种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进行“糅合”的音乐观念,也体现出斯托克豪森的一种重要的世界音乐观念。   (六)圣歌(Anthems):该作品中一共使用了30多个国家的国歌素材。作曲家在运用这些音乐素材时,经过了滤波器的过滤和变形,使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音乐中,被切片、拉伸、重叠录制等处理过后的国歌素材,原本面貌只是偶尔露出“冰山一角”,再经过拼贴处理,使之融合在一起。在长达2个多小时的演奏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音乐结构。在声场方面,使用了四声道的磁带和四组扬声器,每一个声道对应一组扬声器,类似传统意义上独立的“声部”,而这四个“声部”各自具有独立的声相位置,由此,四个声道之间的“交织”构建成了丰富和完整的“声场”。 下图为圣歌的第一部分片段。

  (七)螺旋(Spiral):于1968年9月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麦迪逊”,为独奏者所作。双簧管演奏者“海因茨霍林格”于1969年5月15日在MUZICKI BIENNALE ZAGREB(萨格勒布[南斯拉夫西北部城市])举行了世界首演。从1970年3月14日到9月14日在日本大阪举行的第70届世界博览会期间,在由斯托克豪森设计的德国展区球型礼堂里,由20位音乐家从每天下午3:30到9:00为现场1000000听众举行了1300多次的现场音乐会演出,上演了不同的版本。

  该作品每次演出的版本都存在一定的不同,本文分析的是一位单簧管独奏者与短波收音机随机收到的电台广播声相互配合,共同实时完成作品演奏的乐谱版本。该作品除了收音机之外,可以使用任何乐器,几件乐器,乐器声或人声均可。为了使乐器、人声和短波收音机声的扩大和空间传播,使用了麦克风和至少两个扩音器,在一个小的房间里将它们分配妥当,扩音器的音量由一个助手控制,并掌控音乐之间的关系,为了能使扬声器和短波收音机能同时发声,确保乐器和短波收音机能同时发声,使用了不同的辅助设备,诸如推子、钢琴键盘、踏板、风箱、磁带循环、电子储存系统、声学光学电子控制器、时间延迟设备,等等。《螺旋》由音序组成,这些音序被不同长度的休止所分开。根据乐谱既定的规则,演奏时出现的任何声音都可以当做乐曲的结构组成,这样收音机发出的声音就会具有实时性,而使得该作品每一次的演出声音效果都是不太一致的,这具有典型的偶然音乐的特性。除此,作品也对声场的布置采用了球形的声场布置,使得环绕声场得到更为成熟的体现。

  下图是该作品的记谱片段。

  下图是该作品的声场空间布局。

  (八)天狼星(Sirius):为电子音乐、小号、女高音、低音单簧管及最低的男低音而作。 1975-1976年,斯托克豪森曾经创作了一部作品――《黄道》(Tierkreis/Zodiac)。作品含12个乐章,每一乐章对应一条主旋律,每一条旋律都设计一个“中心音”,共计12条。这恰好与黄道上的12星座相对应。这些旋律也在他创作的另一部作品《为腹中的音乐》(Music in the Belly,1975年)中得到应用。而《天狼星》则引用了其中四条。

  作品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自我介绍(PRESENTATION):该部分中,男低音、小号、女高音、低音单簧管成为众多角色的化身。第二部分――轮盘:共含四个乐章,分别代表着春(Aries)、夏(Cancer)、秋(Libra)、冬(Capricorn)四个季节。每一乐章中所有的材料都是各自旋律材料的拼贴重组,演出时,根据演出时的季节,相应选用“轮盘”上与该季节相对应的一个乐章开始循环演奏。第三部分――宣言(Annunciation):《宣言》音响光怪陆离,如同天外之声。在此,北、南与东、西一起,以四重奏(唱)的形式发表各自的宣言,用来传递天狼星的精神使命。大意为:天狼星在浩瀚广阔的神秘宇宙中选择了地球,它将成为地球的一颗永不陨落的恒星。因为它希望成为人类的化身,并与子孙后代共同维持着永恒。下图为作品的结构及演奏形式。

  构建《天狼星》声音组织的材料来自两个方面:

  其一,是录制的大自然声音。即乐曲开头部分PRESENTATION中和LIBRA结尾部分的大自然声音(在雪地上行走和敲碎冰块的声音、燃烧木头的声音、溪流的流水声及风的呼啸声)。

  其二,使用了四条旋律来进行构建。即上文提及的四条主旋律[分别是Widder-Aries(白羊座)、Krebs-Cancer(巨蟹座)、Waage-Libra(天秤座)及Steinbock-Capricorn(摩羯座)]来构成。(如下图)

  1.Aires旋律的中心音是“F”。

  2.Cancer旋律的中心音是“#G”。

  3.Libra旋律“中心音”是“B”。

  4.Capricorn旋律“中心音”是“d2”。

  构建乐曲材料的旋律Aries、Cancer、Libra、Capricorn,前期先采用磁带录制,演出时,运用了现场的扩声技术,在控制台连接的16只音箱之间做声音的来回环绕运行,获得了不确定的音响空间,但现场真实声学乐器(人声)的声音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这种固定和不固定之间的组合,在控制师的实时调控之下,使音响产生一种多变的“音响空间”的效果,因而每一次的演出,出现的效果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仅仅是声音的方位感,还不能涉及到每次演出时声音材料的改变。但与“具体音乐”相比较,这种实时电子音乐因为有合成器及真实乐器(人声)的参与,也是电子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计算机也参与演出,“交互式”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所产生的一些“偶然性”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了。

为您推荐

让幼儿在音乐中快乐的“听”

  然而若只是提供安静的场所和适宜的素材,而没有一定的指导,恐怕还只是浅尝辄止,无法做到深入地理解音乐。教师的作用此时就显得犹为重要。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倾听情况做以下的工作:   1.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

音乐学对音韵学的作用

   1、取法乎上    语音对音乐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历史悠久,所以人们的讨论和研究也较多。而现代意义的语言学研究在19世纪才出现,从事现代语言学特别是对人类语音的研究,音乐学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对语言学有很大..

音韵与音乐共同的物理属性及其区别

  构成人类语音的物理要素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质,构成音乐的物理要素也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质,语音和音乐的物质载体都是声音。音高在语音体现为语调、声调,在音乐体现为音阶的配列;音强在语音体现为重音、轻声等..

音韵学对音乐学的作用

在音乐内容方面

  1、注重个人主观情感体验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们的思想理念、社会文化结构、艺术欣赏观等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作曲家们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根..

音乐欣赏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从表面上看,音乐欣赏似乎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是欣赏者对外界音乐刺激所做出的反应。然而实际上,无论是欣赏之前对欣赏对象的选择,还是在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都表明音乐欣赏并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

音乐欣赏的审美体验与综合效应

   音乐欣赏是一项音乐审美活动,它的基本意义是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音乐欣赏的对象多种多样,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都是围绕着音乐的审美体验这一中心来进行。如果说到音乐欣赏的作用,而所谓音乐欣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