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为了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教材类的通史迅速增加,为近现代音乐通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参考依据,如1991年孙继楠主持编写的《中国音乐通史简编》、2003年陈秉义编写的《中国音乐通史概述》等,都取得了相当显着的成效。一些以多元化、边缘化研究视角编撰的音乐通史着作也随之出现,如臧一冰的《中国音乐史》、居其宏的《20世纪中国音乐》等,从多个方面对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进行了研究,颇具新意。首先,历史观念新。在该时期,对于音乐通史的研究,着重介绍了近现代中国音乐的发展情况,同时加强了对于流行音乐历史的研究,在描述方面更加细致,富有个性;其次,研究视野新。在该时期的着作中,都体现出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唯物史观与知行相统一的风格,无论是研究目的还是研究视野,都有了很大的创新,开始逐渐由单纯的课堂讲义向着全社会普及,同时推动了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然后,结构布局新。在这一时期,对于近现代音乐通史的研究,已经开始针对现有的基本章节和框架,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突破了传统结构和叙述方式的束缚,使得相关着作的结构更加合理,层次更加分明,条理清晰,便于研究人员的参考和应用;最后,知识内容新。从着作的内容分析,在这一时期,对于音乐通史的研究,不仅追求充分性和详实性,而且注重内容涵盖范围的广泛性,对于许多对音乐发展存在一定贡献,但是被埋没或者遗忘的音乐家进行了挖掘,拓展了研究的范围,保证了研究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从上述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国近现代音乐通史的研究历程,经历了从政治化治史方式向学术化治史方式的转变,各种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的应用,以及西方音乐文化的引入,推动了中国近现代音乐通史学术研究的发展和转型。





为您推荐

恢复与发展时期(20世纪70-80年代)

  在“文革”结束后,一度被搁置的近现代音乐通史研究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81年10月,在当时第一届“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术讨论会”上,《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和《中国民主革命时期音乐简史》两部史稿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现..

萌芽时期(20世纪30-40年代)

  我国对于近现代音乐通史的研究,萌芽于20世纪30-40年代,主要是针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历程的研究和论述。在1936年,李树化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中,以19世纪欧洲“国民乐派”的兴起为参考,对西方音乐文化传入一直到20..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中国传播的苏联歌曲

  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苏两国的交流,尤其是音乐文化交流也随之变化。首先,20世纪上半叶最显着的变化是两国友好的外交政策为两国音乐文化交流提供了比较稳定的外部环境。中苏两国亲..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国音乐理论中苏联音乐权利话语的痕迹

十八世纪欧洲音乐中的“中国热”

  十八世纪欧洲掀起的“中国热”包含了两个方面,即”中国的思想热”和“中国的风物热”。在音乐领域方面,“中国热”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对中国音乐文化大量的介绍,还包括创作一些与中国有关的音乐作品。另一方面是“洛..

九世纪才逐渐发展。九世纪左右格里高利圣咏确立了作为统一的罗马教会礼拜音

  中期阶段约11―13世纪,这是中世纪宗教音乐的盛期。随着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方面的发展。在音乐方面,随着东西方分裂以及西方世俗王权的强大,教会音乐逐渐从罗马扩展到阿尔卑斯山以北。12、13世纪基督教礼拜音乐达到全盛..

21世纪古典音乐的发展前景

  为了让古典音乐可以吸引到新一代年轻人的注意力,作为古典音乐从业者首先结合流行音乐的特征,现代的年轻人的思想比较前卫,他们热衷潮流的现代音乐。所以要抓住音乐消费者的这种心理特征。先不从不同艺术形式对人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