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县背靠庐山,面对长江,依得天独厚之地理环境,自古以来就培育出了多彩丰富的民间音乐。特珠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自古以来人才辈出,不少人文墨客曾在这里留下了着名的诗句。浓郁的人文气息使得这里孕育出了众多的山歌演唱者,“逢山必有客、逢客必有歌”,在这里也充分体现出来。这里的“三声腔”山歌保持着原生的民间文化形态,内容蕴藏着当地大量古朴的风尚习俗、民间宗教以及婚俗恋情等,是当地人们在思想、劳动和生活等方面的深刻描?L。在当地长期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山歌与地域文化深深地融合在一起,体现出了九江人对生活、精神价值的追求,也是人们自身娱乐的一种表达方式。
九江“三声腔”山歌用九江当地语言来演唱,唱腔主要特点:一是主、举不分,韵母为 y ,润、运不分,并为 u - 韵;二是六个声调,入声韵五塞音尾 ;三是名词后带“喃”尾,相当于普通话的儿尾;四是曲式上,有“(1) 2 5”三声宫、“(3) 5 1”三声角、“(5) 6 1”三声徵、“(6) 1 2”“(6) 1 3 ”三声羽,调式多样,色彩缤纷。演唱上分为高腔、低腔、平腔、急板山歌等。
高腔山歌的演唱定调比较高,句子篇幅较宽、拖腔长,俗称“打窄音”“挣脸红”,感情热烈奔放;低腔山歌演唱时则表现出节奏比较平缓,要求声音不但轻而且还要带有吟唱的感觉,不能用过多的装饰,往往是在夜晚农闲时,常用于在油灯下吟唱长篇的故事,俗称“读歌本”; 相对于前两种声腔而言,平腔山歌定调往往较低,旋律演唱流畅,句幅匀称,显得比较淡定,人物刻画细腻,用于抒情叙事;急板山歌与高腔山歌近似,但在第四句作叠唱处理时显得更有特点。九江县系江淮官话语系,舌尖音较为突出,经长久民间歌唱活动的繁衍,加上音调与声调的巧妙融合,促成了“三声腔”的多样性和地方特色的形成。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