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曲①分为六部分,分别为:1.琴师,鼓师(主题);2.生;3.旦;4.净;5.末;6.丑与尾声。
(一)琴师,鼓师(主题):琴师、鼓师为戏剧术语,琴师是对胡琴演奏员的一种尊称,有时也把其他文场演奏员称为琴师。除在配曲中独立演奏外,主要是给演员托腔伴奏。鼓师又名“司鼓”或“鼓佬”,也是中国传统戏曲乐队中的职务名称,鼓板的演奏人员。传统的戏曲乐队没有专任的指挥,乐队指挥都由鼓师兼任。
作品主题即本曲的引子,以鼓师、琴师的演奏特点为出发点,素材取自京剧“过门”,民族五声化的旋律音型以单音的自由渐快式重复为主,旋律以sol、la二音为核心音,辅以色彩朦胧的和声,让人仿佛看见一位身着华丽戏服的小生正在僻静处咿呀练嗓,形象塑造得十分传神。此外,音乐还提取京剧中一些个性化音程,进行拆分、叠加、扩大、压缩等技法处理,根据打击乐特点创作的敲击性音响节奏也极具特色,给作品增添了戏曲独特的色彩。
(二)生: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除红生和武生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即扮相比较干净俊美。
此部分抓住了“生”的形象特点,在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勾勒发展,该乐章前两小节主题同样来自京剧“过门”,相对于主题来说,其旋律性更强了,节拍的多变性、五声性的旋律与敲击性的节奏相结合,生动地表现了“生”的艺术形象。乐曲中敲击性的节奏模仿了京剧中打击乐的效果,随着乐曲的发展,这种敲击节奏占据了主导地位,音程跨度、音区起伏逐渐增大,音的密度也逐渐加密,力度随之增强,形成高潮。随后,此乐章开始的旋律移低纯五度再现,形成了首尾呼应。在音乐中,我们能强烈感受到男性的阳刚之美。
(三)旦:旦行在京剧中是扮演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青衣(正旦)扮演端庄娴雅的女子,以唱工为主;花旦常为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性格泼辣的少妇,以做工为主;武旦扮演精通武艺的角色;老旦为老年妇女;彩旦是滑稽诙谐的喜剧性人物;花衫是熔青衣、花旦、武旦等为一炉的全才演员。
作曲家抓住每种角色的性格特点进行创作、构思,这是作品中相对最为传统的乐章。作曲家运用了京剧中“紧拉慢唱”的形式,一开始右手高音区的大二度颤音交替便进入了“紧拉”状态,随后在第6小节进入几个音的快速交替持续,这几个音不断以错位节奏出现,和左手旋律相互交映。左手部分是气息悠长的旋律线条,从第3小节旋律开始,节奏不断地紧缩,二分音符-四分-八分-三十二分音符,至第7小节,柔美的“慢唱”旋律在左手出现,我们可以感受到“女旦”的柔情之美。在调性上,作曲家“紧拉”与“慢唱”的处理并不一致,采用了双调性,听起来别有一番趣味。整个乐章右手的快速颤音、左手的柔美旋律线条、双手的急速交替形象地表现了旦角中青衣重唱工、花旦重做工、武旦重武工、老旦重唱白、彩旦重说白擅诙谐的艺术特色。
(四)净:俗称花脸,又叫花面,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
为了表现“净”粗犷、恢宏的气势,作曲家在这个乐章一开始便采用了柱式和弦的织体类型,繁复的柱式和弦贯穿始终,钢琴在低音区单音的敲击,配合低音区和弦的气势,ff的力度,塑造了有别于旦角的男性气概。交换拍子是本首曲子的特色,几乎从头到尾都在变,此乐章也是在6/4、7/8、2/4、9/8等各种拍子间转换,但却毫无矫揉造作之痕。乐曲从37小节不断地将音区推高,力度加强,到达音乐的至高点,之后回落结束本乐章。
(五)末: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在近代京剧中,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因此,作曲家在此也只用了很少的篇幅来描述这一行当。此乐章以慢板的速度、柔弱的力度、四五度和弦的运用,塑造了一幅中国水墨画的意境。篇幅仅9小节,如同全曲的一个连接,“自由写意”的方式,既有音程跨度十分大的旋律线条,又有单音的重复,节奏稀疏,间插一些紧密的经过句,和声以四度平行双音为主,乐曲最后,一点点渐慢、渐弱,虚无缥缈,如同末行的消失。
(六)丑与尾声:丑行又叫小花脸、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多扮演滑稽可笑式的人物。
“丑与尾声”是全曲最为庞大的乐章,运用急板的速度,双手锯齿状交替震奏的方式,小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