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现形式过于单一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我国逐渐发展为多元化的国家。我国民族音乐也应如此,但是在当下的民族音乐中,民族音乐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还是以歌曲为主,甚至只有民歌这一个载体,一提到民族唱法就会想到民族歌曲,就像一提到美声唱法就会使人们不自觉的想到西洋歌剧一样,民族歌曲已经成为了民族音乐的代名词。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就是在歌曲的创作上,由于歌曲创作的比较多,并且在表演上也比较容易表现和把握;其次主要是民歌能够让大众更容易接受,形式普遍,易于理解,而且民歌更具有时效性,歌手很容易借助歌曲成名,因此像民族歌剧、戏曲等越来越少,歌曲成为了民族音乐的主要载体,形式单一,不符合如今多元化的社会形式。
(二)歌唱方法和表演模式千篇一律
当前我国民族音乐的歌唱方法和表演模式大致相同,因为在民族音乐的平台上有一批让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家,例如宋祖英、阎维文、蒋大为等,他们的歌众人周知,并且他们的歌唱方法和表演模式成为了当时民族音乐的样板,导致许多人一直在模仿他们的歌唱方法和表演模式,从而形成了舞台上前篇一律的现象。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局面,主要的原因有媒体的影响和民族音乐发展的不均衡,首先由于媒体在进行宣传时,为了迎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口味,使民族音乐主要趋向于大众化和娱乐化的风格,失去了原本的特色;其次是由于民族音乐各系列发展不均衡,使得演唱风格普遍一致,并且在民族音乐的教育上也过于追求标准化和规模化。
(三)缺乏相应的民族音乐理论知识
中国民族音乐经历了从传统民族音乐到近现代民族音乐的过程,传统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展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性格、生活、情感等,受制于地理环境和传播媒介,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地域性。自西方音乐进入我国后,传统民族音乐在吸收部分西方音乐理论及演唱方式,再结合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近现代民族音乐,出现了大量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如《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等。但民族音乐理论的发展却停滞不前,再加上中国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复杂性,音乐理论发展匮乏,难以支撑现代民族音乐的发展步伐,也无法达到规律性的理论共识。
如何在把握民族音乐的民族性、艺术性、世界性的基础上,研究出中国民族音乐的教学体系和学术理论,是中国民族音乐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因此,要使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跟上时代发展,必须打破音乐实践单方面发展的路径,建立起和西方美声理论体系并行不悖的民族音乐理论体系和教育体系,实现音乐艺术实践与理论携手并进。
(四)民族音乐教育不受重视
由于应试教育长期长期占主导地位,视音乐教育一直受不到应有的重视,带有传统色彩的民族音乐就更是如此。民族音乐课的教学情况几乎处于无人问津、无人监督、无人指导的状态,致使音乐教育无法从根本执行教学大纲,更无法完成规定的内容,音乐课教学几乎只流于形式。另外,民族音乐教学科研严重不足,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也致使很多学生对民族音乐课程丧失学习兴趣。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