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类别在以往研究中也未曾提及。之所以要提及是因为:
首先,巴基斯坦是现今乐器“波兰多”(被称为人类最早乐器)的诞生地。在有5千多年印度河文明的莫伊焦达罗考古发掘中就发现了现今巴基斯坦最普及的笛子。此外,还有丰富的其他乐器。膜鸣乐器:多拉尔、米尔登格、多尔;气鸣乐器:沙赫奈伊、比恩;体鸣乐器:孔格鲁、小铜铃、塔不拉;弦鸣乐器:萨伦吉、沙林达、拉巴布、西塔尔等。其中,塔不拉称“鸳鸯鼓”,用“波尔”记录,类似我国的锣鼓经,由“大”、“丁”、“各”等音节组成。要学习演奏它必须先学“波尔”谱。 其次,尽管巴基斯坦主要以声乐为主,但器乐曲也还是有的,而且还很独特。如:一个叫“艾尔豪扎”的组合乐器,是演奏者用嘴同时吹奏两支竖笛,一支高音笛吹奏旋律声部,另一支低音笛吹奏不间断地主持续音来伴奏。乐曲一般有低音笛先奏,以示开始并将直至结束。乐曲通常是二段体,引子是柔美抒情的慢板,接着是欢快明朗的快板,最后是乐曲热烈的高潮至结束,长达几十分钟。有名的曲目有《跳吧,跳吧》、《果亚利》等表现民间爱情故事的乐曲。毋庸置疑,这演奏需要高超的技艺,一方面,竖笛这种哨口乐器吹奏本身,“超大模量”的循环换气是要靠非同一般的功力和体力作支撑的,不好吹。另一方面同时吹响两支竖笛,简直可以称得上绝技。低音笛从头至尾要吹个不停,另一个高音笛同时还要吹奏富有变化的旋律。这犹如我国蒙古长调技绝“呼麦”。如此富有特色的乐器表演能忽略吗?又如:蛇人表演。我们不难在巴基斯坦的电影中见到这样的镜头:笛演奏者吹奏戏蛇的精采表演。泰戈尔称这种笛叫“吐布利”。我们知道蛇很凶猛,且蛇并没有复杂的听觉系统,它只是靠鼓膜的灵敏而已。当演奏者一吹笛,蛇靠地面传来的震动立即昂首而起,以警觉的姿态表现出跟着笛吹奏而动,人们看到的就是蛇随乐而舞。但是,大家可以设想,不经过专门训练,这种人蛇和谐表演是很难的。再如:巴基斯坦还有用双簧管合奏来作马球比赛(罕萨一种传统的竞技比赛)的伴奏乐。而且在比赛的开场、进球、结束处均有不同的伴奏曲。此外,还有一些纯器乐曲一般以歌曲的结构为基础,多以装饰性改编并加即兴片断进行演奏。纯器乐曲的形式一般是一些对称的短小乐句的反复交替。
当然,如果用西方交响乐的标准来衡量的话,这些也许只能称为“雕虫小技”;如果用影响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专业音乐发展的美学家汉斯立克“音乐在于‘乐音的运动’”的观点来考量的话,这些甚至可能被当成“民间杂耍”。但是,正如有的民间乐师称呼乐器不用“乐器”一词,而用“家具”来表达一样,这些在巴基斯坦人来说也许就是自己心中最美的“民族器乐”。如果我们用真正的音乐人类学的眼光来看世界的话,我们应该对此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