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的琴师演奏习惯,单纯的为了京胡乐器在舞台演奏时音色的明亮(由于当时的琴弦制作材料均为丝麻制,物理振动性较差,弦体本身的收缩性较大,产生的音色较为黯淡),往往使京胡的外弦略高一点,破坏了京胡“里外弦”原应具有的“纯五度”关系,成为“阴阳弦”,从而使音准大打折扣,为大部分专业音乐工作者所无法接受。④
但自从“样板戏”的出现,随着西洋大乐队和民族乐队的介入,京剧乐队与大乐队合作的矛盾渐渐浮出水面,最大的分歧所在即为音准问题。解决音准问题已迫在眉梢,进而直指问题根源所在:“阴阳弦”的存在!因此,京剧音乐界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改革:
1、琴弦制作材质的改良:原来的京胡弦制作材料都是丝麻材质,丝弦易断,且常“跑弦”,稳定性极差。随着“样板戏”大乐队总谱合乐练乐的开始,借鉴了当时西洋弦乐、民族弦乐使用金属弦的优点,撇弃了原先稳定性极差的“丝麻制”丝弦,改用特制的具有极高稳定性的金属制“钢丝弦”。从而保证了“音源”的“准”。
2、琴身的改良:为了追求与“大乐队”和谐统一的音色效果,京胡琴师与乐器制作师们共同研究,对京胡开始了尝试性改造。通过不断更新原有观念,对京胡乐器制作工艺进行一系列改革,使京胡在演变过程中,发生质的变化。
3、演奏者自身水平的提高: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和京胡艺术自身的发展,京胡演奏者们需要能够适应不同的演奏要求。
在京剧“样板戏”中,作曲者及配器者运用中西混合乐队伴奏“样板戏”,为达到与大乐队在音高上的匹配协调,京胡演奏者们进一步促使自己对音准问题的重视,并调整自己固有的“音准标准”,为京剧音乐逐步走向“正规”,与“国标化”接轨,达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而努力。
结 语
“样板戏”虽被林彪和江青等人所利用,在政治上起过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戏曲艺术毕竟不能等同于政治,让我们从不同角度重新加以解读“样板戏”,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看待“样板戏”,抛开其政治色彩,研究其文艺价值,多多地吸收和借鉴套用其精彩奥巧之处,以便更好的发扬我们所热爱的京剧艺术!
注释:
①徐兰沅口述,唐吉记录整理.徐兰沅操琴生活[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19.
同上,第2集,第1页.
③本论文中出现的所有“样板戏”谱例,均摘自人民出版社1970年前后出版的“革命现代京剧”主旋律乐谱和主旋律伴奏谱.
④自大学学习至今,随王鹤文、曹宝荣、杜凤元等老师上课时,由老师们分别谈及,回忆整理.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