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剧发展史上的中早期,京胡的学习过程主要以“口传心授”为主,规范性的教学教材十分罕见,甚至连简单的剧目演奏曲谱都没有,“过去的老先生常说京剧音乐是有法度而无定谱”①,教学内容与教学技巧手段均以身为科班老艺人的京胡老师平日的操琴演奏伴奏经验心得为主,随意性极强,缺少统一性和固定的教育模式,不科学,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
“文革”时期的主要文艺作品“样板戏”,不但在特殊时期被“钦定”为文学艺术的样板,而且几乎成为当时仅有的几部戏曲作品。因此,不仅要求其在平时演出时的艺术效果要做到固定统一,作为教学,其标准化和统一性也更加严格。但随之而来的困难就是:京剧京胡规范性的教材在当时十分罕见,所以不得不借鉴当时颇具成熟的二胡、板胡教材及相当成熟的西洋乐小提琴等其他管弦乐器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例如:对演奏者节奏的训练,乐感意境的增强,音准手法技巧的提高,高难度曲谱旋律的辨析练习,与其他人(例如大乐队)的整体协和、配合等诸多素质层进行综合提高,从而为培养达到具有一定音乐专业基础的京剧音乐工作者,开辟了一条新的办学道路,很多教育方式至今仍在很多院校团体继续运用,如:视唱练耳课等。
“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在1972年冬季招生开始时,由时任音乐系主任、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方孙教授为代表一大批“新京剧音乐工作者”,就开始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一系列教学探索,一改自建国以来“老中国戏曲学校”旧的招生选材、培养模式。
招生、培养模式的新旧对比:
旧式:统一招生入学后,进校后集体学习,后依学生天资及年级递增,决定学习专业。
新式:延长招生时间,入校前充分考察学生资质,入校后全部学习钢琴等,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
同时,在京胡演奏的技巧技法上,借鉴和巧妙吸收其他兄弟乐器的左右手技巧技法就更多了。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