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歌类
山西的山歌,又有“山曲”、“开花调”、“卷席片”等不同种类,它们的共同特征是:1、短小、单纯,一般为上下句结构。2、词、曲、格律均较自由,多为即兴编唱。群众的说法是“做甚唱甚,想甚唱甚,见甚唱甚”。3、无需伴奏,无一定调高,随时随地张口便唱,但由于流行在不同地区、语言、音调以及演唱方法等均有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二)号子类
一是“工程号子”,其中又有“打夯号子”、“打硪号子”两种。这种号子流布广泛,在建筑工地上,就能听见号子的歌声。
二是“船夫号子”,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的河曲、河津、芮城等地。这种号子又根据不同的劳动分为拨船号子、行船号子、拉蓬号子、爬虎号子等。各种号子的音调互不相同,都无固定唱词。其主要特点是节奏鲜明有力,音调单纯流畅,情绪乐观豪放。
(三)小调类
山西小调富有表现力,题材、形式丰富多样。有优美动听的抒情歌;有感人至深的叙事歌;有轻松欢快的歌;也有针砭丑恶现象的讽刺歌。总之,它包罗万象,各种情调的音乐兼而有之。
(四)秧歌类
随着历史的发展,各地民族歌手和民间艺人对其不断进行加工和完善,这种歌的故事性、情节性和戏剧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于是有的就由地摊表演搬上舞台表演,成为戏曲剧种。如:祁太秧歌、沁源秧歌、汾孝秧歌、河曲二人台、左权小花戏等皆属此类。
(五)套曲类
1、左权“大腔”曲调优雅、婉约,结构严谨。其中有序曲,称“蒜疙瘩”;正曲,称“劈破玉”;尾声,称“大岔”。序曲和尾声相对稳定。中间的正曲变化多端。演唱形式为“坐唱”,伴奏为笛子、三弦、四胡等丝竹乐乐器。
2、 兴县“昆曲”明末清初就流行在兴县一带。其结构同元代的“散套”相近。所唱曲调大都为明、清以来的小曲。主要流行在城镇居民中间,演唱者是当地贫苦文人组成的“子弟班”。伴奏乐器有笛子、三弦、四胡等。
3、离石“弹唱”流行在离石、柳林、方山、中阳一带,相传形成于清代中叶。在民间有“东秧歌,西道情,小曲出在离石城”的传说,这小曲即指的是“弹唱”,“弹唱”用的乐器有三弦、扬琴、四胡、笛子、管子、笙、四块瓦等,故也称“小曲弹唱”。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