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爵士乐元素的运用
当科普兰在巴黎学习时期以及回到纽约时,美国当时盛行的爵士乐文化对科普兰的影响也非常明显,在当时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主要表现在:
(1)拉格泰姆节奏和摇摆节奏的运用
拉格泰姆产生于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主要特征是注重节奏变化,多用切分节奏和复合节奏,如科普兰芭蕾组曲《小伙子比利》中第二段音乐主题的第四次呈示:
可以看出节奏以四拍子为背景,与旋律声部的三拍子形成交错,是典型的拉格泰姆节奏形式。
爵士乐的“摇摆节奏”建立在三连音的基础上,最常见的是将三连音的中间音略去,在科普兰的作品中运用了大量具有即兴特点、强烈切分节奏、摇摆节奏的爵士性段落,使音乐具有浓厚的爵士乐风格。如管弦乐曲《剧场音乐》第一乐章的序曲:
序曲一开始由两只小号奏出一段紧张不安、自由延伸的旋律,连续的切分造成重音的倒置,使得旋律很像是爵士乐手的即兴演奏,具有强烈的爵士风格。这种摇摆性的节奏在作品《阿巴拉契亚之春》和《舞蹈交响曲》中都有大量应用。
(2)布鲁斯音阶的运用
布鲁斯音阶最大的特点是降低大调中的Ⅲ级音和Ⅶ级音,以及升高Ⅳ级音(也可以看作降低Ⅴ级音),这种变化音级产生的演奏色彩俗称“蓝调”,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爵士乐演奏家借鉴运用到爵士乐的演奏中,成为爵士乐的一种流行风格。
科普兰的《舞蹈交响曲》第一乐章中建立在C大调上的一段旋律就很明显的运用了布鲁斯音阶:
可以看出旋律中出现了bⅢ级和bⅦ级,这是布鲁斯音阶的典型用法,体现了浓郁的爵士风格。
3.流行音乐和牛仔音乐的影响
科普兰的一些作品中还能看到当时美国的一些流行音乐的影响,如他早期的钢琴小品《三首情绪音乐》中的《活泼》中段慢速段落的主题引自当时的一首流行歌曲《我的好朋友》,科普兰将它和缓的华尔兹节奏转化成拉格泰姆的切分节奏。在钢琴曲《猫和鼠》中也有流行音乐元素的体现。
而在芭蕾组曲《小伙子比利》中,可以明显的看到科普兰对牛仔歌曲的汲取,这部芭蕾舞剧改编自沃尔特?诺布尔?伯恩斯所着的小说《小伙子比利的传说》,这是一个队19世纪的牛仔威廉?邦尼生活故事的摘编。科普兰为了表现剧中的人物形象,选取了六段当时出版的牛仔歌曲作为主题素材。科普兰对牛仔歌曲的汲取,对作品的成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