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影视艺术构成的元素中,影视中的音乐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有声电影自发明以来,作为善于表现情感的音乐艺术形式结合在影视作品之中,使得影视艺术既有视觉的冲击力,也能在听觉上满足我们的需求,让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一)烘托环境
影视音乐是影视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和影视画面的有机结合既能渲染影视画面的感染力,又能制造出某些特殊的环境氛围,推动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在烘托背景环境中,影视音乐不仅需要反复地和画面内容相吻合,而且需要根据剧情的发展不断变换音乐内容。这种烘托背景环境的音乐在剧情设计及宣泄情感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包括烘托背景环境和社会气息和渲染区域特征及民族性格等方面。
1.烘托背景环境和社会气息
影视中的音乐可以为影片进程与发展营造出特定的环境氛围。比如在影片《城南旧事》中,该影片通过小姑娘英子的双眼观察人类社会中的悲欢离合,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南的角色和人物,将作者的忧郁情绪与思乡之情以自然的方式精心表现出来。作曲家吕其明则按照影片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及人物性格的转化,以一首充满思念的校园歌曲《送别》作为电影的主旋律。音乐伴随着小英子的内心情感而展开,用独特的音乐语言,为整部影片营造出惆怅且惜别的情感。 2.渲染区域特征及民族性格
若影视作品反映了某个地区独特的地域色彩,应根据剧情的需要来选择具有区域特色的曲调及地方戏曲,这不仅能渲染某种地域色彩的内容,同时也能随着剧情的发展展现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在电影《红旗谱》中,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的前后10年间,生活在冀中平原的两家人反抗地主的压迫而形成的尖锐矛盾斗争的故事。在影片中,音乐选择了极具河北民间地方特色的河北梆子作为创作素材,音乐中的配器以板胡和唢呐等富于地方特色的民间乐器为主,彰显了冀中平原人民的粗犷豪迈的性格和慷慨好客的民俗风格。[2]这部影片成功塑造了两个家庭三代人的人物形象,影视音乐的选取为这部电影的成功增色。
(二)描绘人物的内心
影视作品配上音乐,艺术感觉通过音乐传递出来,音乐通过表现情感的方法展现人类丰富的情感,使影视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任何一部有声影片中,一个场景的转换或结束可能就是某个人物角色感情的流露或宣泄,有悲伤、伤感的情感,也有欢乐、兴奋的情感,这些情感构成了影片中人物性格的主要方面。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要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两种不同的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用影视画面中的音乐展示的。如在电影《甲午风云》中,悲壮歌颂了民族英雄邓世昌和北洋水兵们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影片中抒发邓世昌内心情感、发泄愤慨之情时选用的音乐是古曲《十面埋伏》,这首音乐的演奏更加深刻刻画了邓世昌敦厚伟岸、刚毅深沉的人物性格,给观众展现了这位爱国志士的人物形象。第二种方式是选取影视画面之外的音乐展示的。如在电影《红高粱》中,有贴窗花的片段:九儿和伙计们将患有麻风的李掌柜生前使用过的东西烧掉后,用高粱酒泼洒三次以消毒。这时,身穿新衣裳但面无喜悦的九儿在窗户上粘贴漂亮的窗花。为渲染这段情节,影片选取了一段优美的唢呐小曲。这段音乐属于画外音乐,不仅刻画了九儿当时的人物性格,而且也营造了一种祥和、安宁的氛围。
(三)连接电影镜头
在影视艺术的语言中,镜头也是一个重要的语言,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包含了大量的镜头。这些影视镜头的衔接与串联,影视音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将许多分散的镜头有机衔接在一起,形成了一组或多组镜头。比如电影《凤凰琴》有一个升国旗的片段,这段场景包含了许多镜头:有校长带领老师和学生升国旗的镜头;有教师吹口琴、吹笛子的镜头;还有王老师仰望五星红旗升起的镜头等。[3]这些镜头的成功衔接,背景音乐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在影片中,音乐充分发挥了艺术的价值,将竹笛演奏国歌的国旗缓缓地在山区学校的操场上升起。
(四)发挥影评的功能
影视中的音乐除了具有烘托环境、刻画人物内心及衔接镜头的功能外,还具有影视评价的功能,如歌颂、痛诉、哀悼等。用影视音乐进行评价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不仅使观众能够全神贯注地欣赏画面,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能增强影片的感官效果,给观众强烈的感染力。如在电影《血战台儿庄》的尾端,台儿庄城内布满了枪声,血流成河,中国军队最终战胜敌人,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中国军队血染山河,城墙上、城内大街小巷中都是光荣战死的中国军人的尸体,但中国军旗仍然在城墙上飘扬,此时,小号吹出《义勇军进行曲》,突出了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重挫日本侵略者,表现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正是他们的血肉身躯才挡住了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为守卫国家领土构筑了最为坚固的长城。[4]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