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其民歌文化也是我国56个民族的民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遭受了重创的民族,保护其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自然也就成了每一个中国公民应尽的职责。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保护羌族民歌。
(一)唤起羌族人民自觉传唱羌族民歌的意识
经历大地震之后,许多羌族人民面临迁徙,也有许多羌民面临原地重建的现状。在这个灾后重建的过程中,许多的羌族人民会疏于对羌族民歌的传唱和保护,甚至于遗忘。因此,唤起羌民们唱响自己昔日熟悉的歌曲,并使其一代代继续繁衍下去尤为重要。
(二)充分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
学校是人类文化知识传播的最主要场所,在国家素质教育方针指引下,科学而有效的把羌族民歌融入到其中,是羌族民歌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有利保证。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羌族人口急剧减少的今天,只有让羌族民歌进课堂,让羌族民歌的传承者进课堂,让广大基础教育阶段乃至高校的学生唱羌歌、欣赏羌歌、创作羌歌,才能使濒临灭绝的羌族民歌在不久的将来重新焕发它的光彩。
(三)辩证对待祸福矛盾的对立统一
地震给羌族地区和羌族人们带来了灾难,但从另外一个层面看,也创造了“地震资源”。遥远的庞贝古城以及同在这次地震灾区的叠溪海子便是地震资源的充分体现。因此,在灾后重建中要善于挖掘地震中留下的特殊遗迹,结合旅游开发的其他条件,把羌族民歌融入到旅游业当中。与此同时,广大音乐工作者应与现存的羌族民歌传承者一道,深入羌族人民之中,让羌民重新载歌载舞,让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国的游客们充分领略灾后羌族民歌的艺术魅力!
责任编辑:李姝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