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雨奏鸣曲的写作特点与乐章分析

  d小调奏鸣曲op.17(暴风雨)全曲由3个乐章组成,三个乐章均由奏鸣曲式构成是这首乐曲显着的特点,整部作品充满了压抑、灰暗的情感基调。各乐章在结构安排上各有差异,但都严格遵守着奏鸣曲式的基本原则。本曲在速度、节奏以及主题处理方面采用了一些新的手法,譬如:作者在整个乐曲中运用琶音的基础形态贯穿了奏鸣曲各个乐章。

  第一乐章:这一乐章是节奏为4/4拍的d小调奏鸣曲,速度是广板与快板相结合。这是一个极其富有独创性的乐章,也是一首幻想和形式融合得十分相得益彰的优美乐曲。笔者认为,这首奏鸣曲的特色体现在把思想斗争和刚毅激情的戏剧性冲突画面在这一乐章展现。在音乐进行中,贝多芬利用了调性不稳、速度突变的手法,使音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让音乐形象在主题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更加表明了贝多芬与众不同的音乐灵感。

  (一)呈示部(1-92小节)。主部主题(1-21小节)作为整个呈示部的重要部分。全曲开头部分没有按照惯例直接进入d小调,而是定位在一个属调的短小引子以及一个快板的乐句上。庄严的琶音开头,短短6小节其中就包括缓板、快板、慢板,有着很大的变化.

  贝多芬能把三种不同的速度(Largo、Allegro、Adagio)安排在一个乐句之中充分地体现了贝多芬创作思维的敏感度和对音乐特有的理解。音开始几小节(Largo)的音响好似深思、请求,紧接着,八分音符快速(Allegro)表现了一个激动不安的形象。在节奏上,乐句以上行四度、五度、六度、七度、八度与下行音程相互交替,增加了乐曲的紧迫感,使整个乐句在旋律上气势磅礴。在这一乐章中,旋律的各自发展和乐曲力量的变化在乐章中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低音和高音的相融交汇,三连音的伴奏把乐曲推向暴风雨将要来临的高潮,戏剧性的气氛愈演愈烈。在这一乐段中,笔者联想到为篡夺皇位而陷害自己哥哥和侄女的安东尼奥。   连接段落(21-24小节)在C大调上反复引子,在21小节后进入乐曲的主调d小调。在这个小节,作品中的三个不同的形象被立体地展现了出来。这种先“横向”再“纵向”的音乐呈示及展开方式是戏剧化的形式,就像是戏剧中三个人物的先后登场,并在相同的时空中展开戏剧动作。

  在加固了10小节的主调性后,转到了属小调(a小调)上,这一段为我们展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低声部深沉的表达,与悲哀的情绪相对应,但很快(30小节起)悲哀?情绪转变为活泼欢快的乐曲,第38、39小节中,突出人物的内心斗争。笔者联想到为普洛斯彼罗的复仇而为此忙碌的精灵爱丽儿。

  副部主题(42-55小节)。在音乐急速发展中突然出现,音乐的感觉随着旋律推向高潮而变得急促。55-63小节是对副部主题的一个补充。64至74小节是这个乐章的连接部分,这个乐句是一个离调乐句,离调到C大调上,然后停留在终止四六和弦。74-92小节进入结束部。

  (二)展开部(92―142小节)。展开部为全乐章的核心部分,它把呈示部中的情感进一步发展,以材料的冲突和对比引导了戏剧性的高潮。与此同时,力度记号在这里也发挥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其间经历了多次转调(从D大调,#F大调、#f小调最后直至C大调),之后回到了d小调,又在d小调的属和弦上作了较长的延伸,经过四小节的连接后到达了再现部。在此乐段中,笔者联想到普洛斯彼罗修炼了魔法后准备要向自己的弟弟和那不勒斯国王复仇的场景。

  (三)再现部(143-228小节)。这是展开部戏剧性发展的结果,但依旧充满戏剧性,节奏突变,调性不稳。143小节出现的两次“宣叙调”非常像戏剧人物的独白,而在这里,宣叙调完全可以看作是普洛斯彼罗的内心独白。从第159小节起,又会使听众再次陷入到紧张的气氛中,呈示部中所有的材料经过了适当的移调,无变化的再现了出来。

  尾奏(219-228小节)。乐章的结束部分在d小三和不断弦延长中逐渐消失,表达出一种情感上的紧张与不安,好似一切在经历了激烈的争吵后又突然回归平静,只留下独自一人孤独的吟唱,给人留下一种悲伤和深刻的印象。但又仿佛一切并未结束,在平静地等待。笔者认为,这种音响效果正是贝多芬想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会产生出“鸟鸣山更幽”的空旷效果,和普洛斯彼罗在空无人烟荒岛上的自我独白遥相呼应。

  第一乐章曲调多变化,描绘了莎士比亚笔下普洛斯彼罗顽强不屈的形象,也展现出该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变化。他向他的弟弟安东尼奥和那不勒斯国王发起了复仇的暴风雨后,内心又渐渐趋于平静。笔者认为,这一乐章的节奏曲调的变化和莎士比亚笔下《暴风雨》的人物内心活动相吻合。

  第二乐章:柔板,降B大调。此乐章具有浪漫主义时期的特点,音乐纯净而饱含深情,仿佛把人们带入另外一个世界,忘却了第一乐章的紧张与不安,完全沉浸在静谧的音乐气氛中。笔者分析这是一个平静的乐章,展开部的加入会引起不安定的紧张感。此乐章庄重、流畅,能唤起人们对遥远世界的憧憬,也能唤起人们灵魂深处的歌唱。

  (一)呈示部(1-38小节)。主部主题(1-17小节)音调宁静、流畅,有时出现使人振奋的喜悦,但是一直没有脱离主题,有大的波澜。连接部分是新的材料,开始时在主调上,后又转为属调(F大调)。在转调过程中,将F大调的属和弦延伸了到了第30小节。副部主题(31-38小节)音调柔美,没有结束主题,而是用39-42四小节的新材料作为连接段落引出再现部。

  (二)再现部(43-80小节)。尾声(81-103小节)。结束前的5小节像是亲切的诉说,之后音乐慢慢散开,最后用相距四个八度的两个八分音符结束了整个乐章。

  在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暴风雨》中,米兰达见到了王子费迪南并被其吸引,甚至发出了“人类是多么美丽!”这样的感叹。在普洛斯彼罗对王子进行了一系列考验之后,米兰达和费迪南终于终成眷属。笔者认为,第二乐章的音乐情境和故事内容相吻合,宁静又深情的音乐表达了爱情的美妙与纯粹。

  第三乐章:小快板,d小调,3/8拍。呈示部(1-94小节),展开部(95-214小节),再现部(215-322小节),尾声(323-399小节)。

  这一乐章旋律具有较强的流动性,热烈的情感中不乏细腻的成分,是一段抒情的终曲,同时也描绘出一幅欢快的画面。这个乐章展现出了贝多芬内心渴望的如梦一般的世界。

  此乐章节奏严格的统一,但并不是所有的起伏都采用强烈的节奏对比。仅以旋律为例,无论在伴奏音型里还是在主导旋律中,都会有十六分音符连续地律动,从一个声部到另一声部,旋律优美动听。在两个主题之间的展开,没有丝毫的停顿,清晰表达出了明暗的变化。整个乐章没有过多戏剧性的表现,作者持续运用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快速的节奏凸显出乐章悲哀深沉的感情基调。

  总而言之,此乐章在力度变化上很细致,在调性上也颇具特点,小调具有独特的色调,音调和活泼的节奏自然而然地相交汇。音乐形象跌宕起伏,最后消失在主音d小调上,直至乐章结束,同时也结束了整个“暴风雨”奏鸣曲。我想着无论是在海顿奏鸣曲中,还是在莫扎特奏鸣曲中都是看不到的。

为您推荐

第二乐章的音乐分析

  第二乐章为广板乐章,采用升C小调写成。该乐章从诗句的F开始,表现了三种形象:一是给人恬静的舒适之感;二是微风轻柔摇曳之感;三是不断反复的同一之感。三种形象以复调的形式呈现出来,维瓦尔第还在曲中标出了三种形象的名..

第一乐章的音乐分析

  第一乐章为快板乐章,采用E大调。整乐章采用五次乐队全奏,在这之间穿插进四次小提琴主奏的回归结构形式。在开始部分音乐显得欢快明朗,衬托出了春天的来临让人心情喜悦。开始的主题由两种既联系又不同的A、B组成(见谱..

钢琴奏鸣曲K332第三乐章的音乐特征分析

  (一)K332的创作背景。莫扎特共有17部钢琴奏鸣曲,K332出自《巴黎奏鸣曲》,另有K310、K330、K331、K333,创作于1777年至1778年。1777年以前,莫扎特多数生活在萨尔兹堡,在此前一段时间,莫扎特不仅经历了失恋,而且还失去了自己..

简介《F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

以奇莱亚《音乐会练声曲》为例,对作品结构、写作风格与音乐表现力方面作论

  (一)作品年代、风格   弗朗切斯科.奇莱亚(Francesco Cilea,1866-1950)是意大利作曲家。于1932年创作了《音乐会练声曲》,此作品在风格和音乐语言上属于后期浪漫派风格,注重感情表达、重主观、标题性的音乐特点,还在节..

暴风雨奏鸣曲的写作特点与乐章分析

  d小调奏鸣曲op.17(暴风雨)全曲由3个乐章组成,三个乐章均由奏鸣曲式构成是这首乐曲显着的特点,整部作品充满了压抑、灰暗的情感基调。各乐章在结构安排上各有差异,但都严格遵守着奏鸣曲式的基本原则。本曲在速度、节奏..

《暴风雨》奏鸣曲与莎士比亚传奇剧《暴风雨》的关系

  贝多芬饱受磨难的时刻正是他创作《暴风雨》的时期。贝多芬在该年所写的“海利根施塔特遗书”中,反映出他正被身体上所带来的病痛困扰着,加之精神上的折磨,几近崩溃。然而,他对音乐的执着让他坚定了同命运进行抗争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