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的“和、同”观念

  《国语?郑语》记周太史伯与郑桓公的对话,时在公元前773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禅同,尽乃弃矣”。意思是:将众多相异的事物调和起来才能滋生出崭新的事物,如果不能聚合万物,一味寻求以类相聚无法面向新生,开辟未来。又有“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意思是:万物相和相生,纷乱、争乱、争端不利于事物的发展,但若单一无变化,万事万物就会停滞不前。正如一种声音谈不上动听的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五彩缤纷,一种味道称不上美味,一种物体无法进行优劣的比较……一样。

  可见,在这些论断中,“和”是一个得到肯定和赞赏的范畴,而“同”是一个遭到否定和贬抑的范畴。在关于“和”的美学观中,“和”产生于“以它平它”的行为中,在听觉上是诸多声音的组织、配合,音乐美只能是杂多导致的统一,丰富产生美感,也是音乐形式美的法则。

为您推荐

主持人必须加强时间观念

  类型化音乐广播的主持人起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用精练的语言,巧妙地串接起歌曲之间的联系是每位主持人首先要明确的。为达到音乐与话语的平衡,类型化音乐广播对二者比例做出了严格的规定,鞍山音乐广播对每一个小时的..

传统作曲与电子音乐作曲在观念方上的差异

   音乐创作对音乐的发展发挥着主导作用,其创新程度代表着整个音乐的发展状况。音乐创作的最终结果就是形成新的音乐,是音乐实现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动力源泉。电子音乐创作的出现实际上是音乐创作的一场革命,在一定程度..

探究传统作曲与电子音乐作曲的创作观念

  音乐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音乐创作,在一定程度上,音乐创作的进步取决于音乐创作观念的更新,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音乐创作就没有音乐作品的出现。音乐创作从传统音乐创作到成为电子音乐创作的发展,极大地扩展了音乐的概念..

更新教学观念,正确引导学生学习

春秋时代的“和、同”观念

  《国语?郑语》记周太史伯与郑桓公的对话,时在公元前773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禅同,尽乃弃矣”。意思是:将众多相异的事物调和起来才能滋生出崭新的事物,如果不能聚合万物,一味寻..

中西方音乐史学观念的差异性

  在阅读史学资料时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显着的规律即:西方音乐史与中国音乐史学在研究方法的相异。纵观西方音乐史我认为可以看作是一部作曲家史、一部作品史。“在西方音乐史学家的笔下,通常将具有一致的美学主张与风格..

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

  什么是“以人为本”?新世纪的重要标志就是人的教育。我国在2011年颁发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提出“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智。”①新课程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