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面的不重视,给学生以错误导向

  (一)艺考中的“小三门”

  音乐类的“小三门”,即指的乐理、视唱和练耳。艺考中,针对不同的专业或考核方式,各学校对这三门课程的考查分数计算方法也不相同,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按总分的百分比,如西安音乐学院2014年本科招生简章中,作曲系专业考试乐理成绩占10%,视唱练耳占5%;另一种是每门划合格分数线,分数线根据考试情况进行调整,如该学院声乐系、管弦系等要求基本乐科以及格线为准,不占专业分数比例,基本乐科合格分数线50分。

  虽然艺考更加注重的是学生专业的考核,但对基础学科的考核也至关重要,以上两种形式都有各自的不足,前者所占比例较小,后者合格分数线较低。这样会使考生误以为 “小三门”不够重要,学习过程中对其不够重视。

  (二)考前培训中的“小三门”

  在考前培训中,“小三门”课程比重还是比较大的,因为培训老师都能意识到“小三门”是影响艺考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以营利为目的的艺考培训机构,在其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则出现在师资上。

  为节省成本,培训机构中负责“小三门”讲授任务的老师大多是在校大学生,或其他表演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他们本身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不足,准确性不强,在授课方法上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老师总结的判断复拍子的方法为:“分子能被2或3整除的就是复拍子”,因此在指导交流过程中那个班所有的学生都一致认为8/8拍是复拍子。在视唱练耳授课中常缺少音阶、音程、属七解决等环节,直接进入视唱和听记环节,在视唱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能做到用正确的方法及时进行解决。在学习音乐入门的重要阶段,这样的教学实为一种错误的灌输。

  (三)专业老师的误导

  有些老师尤其是表演专业的老师,只注重学生演奏或演唱技术的培养,其本身对乐理、视唱练耳掌握的也不够好,但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甚至对此不屑一顾。与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经历时,对乐理、视唱练耳课程的消极态度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学生。

  当然,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现状,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对音乐的学习。虽然新课标强调了音乐知识(乐理知识、歌曲教学、视唱练耳、器乐欣赏等)的学习,但在具体实施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1.正确认识乐理、视唱练耳,寻求科学的教学方法

  乐理(本文皆指“音乐理论的基础部分”)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讲解有关音、律制、记谱法、音乐的基本要素,音与音之间结合的基本规律等等。它是学习其它音乐理论课程如和声学、曲式与作曲分析、复调、配器法、作曲法的基础和前提,对具体的音乐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而非纯粹的理论研究。

  视唱练耳包含两大项内容,即视唱和练耳。视唱是用来培养能按乐谱所示一切要求准确地唱出曲调的音高和节奏等方面的能力,并加深对拍子、音程和调式等感性的认识。练耳是用来培养对音乐节奏的辨别能力、对音乐的记忆能力和对音乐的内心听觉。

  学习一门语言,少不了“听、说、读、写”四个环节,而乐理和视唱练耳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学习音乐语言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教学过程中,应在视唱练耳的训练中同时进行基本乐理的学习,在感性的经验中掌握、运用和巩固乐理知识,以视唱带动基本乐理的学习。

  2.做好考前培训与高校学习的衔接

  同样一门课程,在考前培训和高校学习两个阶段应该有不同的侧重,而不是简单地重复,正如施咏在《乐理究竟教什么》中所说,乐理的教学目的分有不同的层面。第一个层面认为乐理是一门纯技术理论课,首先是给专业的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并为学习其他理论课程做好准备。第二个层面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音乐才能、开发智力,并培养审美情趣。

  那么在考前培训的教学中,应注重第一个层面。由专业的老师任教,培训结束后学生应掌握音乐的基础理论,同时具有读谱、视唱、听辨、记谱以及对各类音乐要素以准确把握的能力。在大学教育阶段,应该达到第二个层面,这个阶段更应该注重音乐的本体和音乐文化的扩展。如:在记谱法的教学中,除了学习简谱和五线谱外,还应该使学生了解,在中国古代就曾使用过的文字谱、工尺谱等,而不同的乐器也有各自的记谱法;学习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划分时,如何去让学生理解大二度这个在乐理课本中划定为不协和音程,却在西南诸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民歌中,得以大量的运用,颇具和谐之美与地域文化特色。五声性音乐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独特之处等等。

  3.艺考中,在注重学生专业水平考核的同时加大对乐理、视唱练耳的考核力度

  在考核中,可以把成绩的两种计算方法进行结合。加大乐理、视唱练耳成绩在总成绩的百分比的同时,提高其合格分数线,从而引起考生对乐理、视唱练耳的重视。

  音乐是一门语言,从事音乐事业就必须遵循这门语言的内在规律。作为音乐工作者和学习者首先要正确认识音乐的入门课程――乐理、视唱练耳,端正态度,并寻找科学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个基本能力,为今后音乐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您推荐

反复训练,让学生会唱歌曲

  反复练习是可以提高合唱水平的,在同学们都了解了歌曲之后,教师就应该带领同学们一起大声演唱,并且反复的练习在,直到所有人都能够独立的唱完一首歌。合唱的基础也要建立在大家都会唱的基础之上。轮唱和领唱才成为可能..

体验活动由外向?龋?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要让学生获得真实有效的音乐通感体验,教师需要特别重视其听的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只有在听的过程中,融入想象、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才能获得丰富而深刻的音乐通感体验。   “听”作为体验和表现音乐不可缺少的能..

分析内容,让学生理解作品

  在进行一首歌曲学习之前,学生会对这首歌产生兴趣,教师此时应该帮助学生分析这首歌所要表现的内容,对于歌曲表达的感情与歌曲的曲调之间有什么联系,只有教师将内容分析透彻,学生才能理解歌曲感情,并且在演唱的时候更容易..

培养意识,让学生敢开口唱

合理引导,激发学生兴趣

  合唱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受同学们欢迎,一味地强调看谱歌唱,学生对于音乐课没有激情,会丧失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于歌曲的情感有准确的把握,学生可以与这首歌起到共鸣,这样学生..

运用丰富的联想,启发学生创编能力,让学生理解音乐

  在低年级教学中,让学生运用丰富的联想,自己创造语言,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更能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在教学中为学生播放一些音乐也是很好的做法,这样就能鼓励学生表达由音乐引起的联想和想像。通过聆听音乐而表..

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形成主动持久学习音乐的精神力量。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去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作为“非主科”的音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