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统计
本文通过CNKI,利用“音乐文献学”、“音乐文献”和“音乐文献工作”等关键词检索所得,获得高度相关文章共计104篇,图书4部。论述音乐报刊、工具书的文章不纳入本文的述评范围。
(一)论着主题分布
表1显示,过去20多年我国音乐文献学主要围绕一般理论、学科建设、音乐文献工作等多个方向展开。其中,一般理论、音乐文献工作和古代音乐文献研究三个主题发文75篇(部),占全部数量的70%之多。一般理论主题发文较多,反映出一个新学科诞生所引发学界积极关注的程度;古代音乐文献研究主题与音乐学研究相辅相成,显示出学人的研究实力和持久热情。比较而言,关于学科建设的研究则稍显不足。
(二)论着时序分布
表2显示,1985-1989年间共发文10篇。其中1985年1篇,是许勇三先生的《音乐文献学之我见》[5]。该文首次提出了“音乐文献学”的概念,这是我国音乐文献学史上有纪念意义的一篇文章。这一时期有数篇文章主要是对许文的呼应,反映出人们对音乐文献学这一新生事物的关注。1990年开始,音乐文献学的研究逐渐兴起,十年间发文27篇。步入新世纪,音乐文献学业已成为我国音乐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参与研究人员的数量还是涌现的学术成果都在迅速增长,共有71篇(部)成果相继问世,显示出这一新兴学科的积极成长态势。
(三)论文期刊分布
表3显示,《交响》、《黄钟》与《音乐探索》三刊发文量相对较大;发文3篇以上、6篇以下的有《音乐学习与研究》(《天籁》)、《中国音乐学》等14种刊物,其中学报类音乐期刊占了7种。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学习与研究》、《黄钟》、《音乐探索》、《交响》相继开辟栏目,为音乐文献学研究成果提供专门的发表园地,体现出编辑们敏锐的学术远见和责任意识。
从表4显示的文献源的学科分布上看,音乐学类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图书情报档案学类。音乐文献学作为音乐学与普通文献学的交叉学科和下属学科,其文论作者选择以这两类期刊作为成果主要发表园地,符合一般的学术常规。
(四)论着作者分布
表5表明,参与研究的人员以图书馆所占比例较大,其中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已形成以郭小林研究馆员为代表的研究团队。郭小林以8篇发文量位居第一,其研究立足音乐专业图书馆工作,涉及音乐文献学的理论与实践多个方面;王小盾教授的研究视野开阔,涉及学科建设、音乐文献工作者文献学思想与实践研究以及古代中外音乐文献研究数方面,以6篇发文量位居第二;郑祖襄教授多年来坚持古代音乐文献研究,发文量名列第三。发文4篇、3篇和2篇的作者大多来自音乐高校图书馆领域,其余为音乐教学和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