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上的总结分析我们看出,中西乐段形式确实有诸多不同,而从节奏发展的规律来看,我国的语言的特点长期处于单音体阶段,但也正是由于长期处于单音体阶段,而使以此语言为基础的音乐的发展异常的充分和庞大,从而形成独特的我国民间音乐乐段。
具体地说,在和声、旋律、节奏三大音乐要素中,和声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而是走上了充分发展节奏以加强旋律表现力的道路,其结构特征表现为:
(一)灵活性
1.中国的传统文学与民间音乐在结构上彼此有不少的影响,很多时候,音乐结构在受歌词语言结构的影响。从古至今,我国歌曲以字为单位,从一字配一音发展到运用衬字、垛句、长短句等,后增字越多,最后演变成一字多音腔调,产生独特的拖腔运用进而影响到乐段形式的变化。
2.同样受歌词影响,民间还有被称作“穿号子”、“穿歌子”等一类的音乐,主要流传在湖北西部和四川东部一带,其歌词分为号子和主歌两部分,主歌歌词多为七字句,号子歌词多为五字句,两者相互穿插,形成穿五句,构成我国乐段形式中特有的五句式结构。
(二)自由性
音乐不同于文学,这种艺术形式更加随性、自由,以上内容虽然我们总结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些独特性,但其表现形式并没有一种绝对的样式设计,特别是乐段这种小型结构体裁,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更多表现的是不定型、不完整的创作思维形态,这与我国的文化传统也是息息相关的。中国的文化艺术讲究意境,不追求表面形式的模式化、规律化,意到为是、以简要为上,以留更多的空间余地令人遐想,即所谓“言有尽意无穷”、“音逝而韵存”,从而达到乐段结构形式的自由体现。
基金项目:
本文为宝鸡文理学院校级项目,项目编号:YK1409。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