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顺治元年清朝正式入关,统治中原大地以来,宫廷乐师的组成多数是沿袭明代的做法。首先向民间征集挑选乐工18名,组建随銮细乐,在大型祭祀皇家活动或皇帝巡行时演奏相应的乐曲。后来又沿袭明代制度设立教坊司,归属礼部管辖,用以管理宫廷乐器、宫廷演奏以及戏剧表演等方面的事项,组成的演出人员多数是从民间搜罗来的女忧等。根据清代典章《清会典事例》中记载,凡宫廷大乐,都交由教坊司奏之,并设立正九品奉銮一人。凡宫内的行礼宴会都由领乐官妻引领教坊女二十四人进行。教坊司最高管理人员的职官品阶延续了明代的设立标准为正九品官职,然而却掌管宫廷乃至地方的音乐机构,这样的设立标准明显存在位低责重的现状,未免名不符实,也无法充分体现封建统治阶级所宣扬的“礼宜乐和”的治国方针。然而,清代所设立的教坊司与明代的也有一定的区别,在清朝初年宫廷祭奠或礼仪宴会活动中,负责音乐的是教坊司女乐,到了顺治八年由于宫廷教坊司女乐劣事频出,停用了教坊司女乐承应内廷奏乐,改用太监替代,并更改人数设定为48人,而内廷戏曲演出仍然保留了教坊司女优进行奉应。这样的更改并没有持续多长的时间,在顺治十二年又改为女忧担当,顺治十六年改为太监替代,从那之后才逐步形成制度沿用下去了。
在清代乐部没有设立之前国家的祭祀典礼等皇室音乐祭奠活动的音乐担当都是由太常寺下属的神乐观来完成的。清代的太常寺下属的神乐观其人员设定异常复杂,包括设立正六品汉提点一人,从八品左右知观各一人,正八品汉协律郎五人,从九品汉司乐二十六人。这样的人员职位配置相较于明代明显有所减少,其分工职能也只是担当坛庙大祀及中祀群祀一应典礼,明显细化了许多。
这个现象也充分说明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管理者,在文化典籍制度方面并不擅长,还要进行逐步的学习和汉化加以提高。虽然清代对于宫廷音乐管理较为重视,但是由于社会、文化、管理等方面的诸多限制,事物千头万绪,复杂异常,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还存在众多不得当之处,还要进一步的实践和调整。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