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我们知道孔、荀重视音乐的形式美,但他们更加重视音乐的内容。他们认为音乐是政治的工具,是为儒家伦理服务的手段。音乐能够反作用于政治,对政治有重大的影响。
(一)礼、乐以“仁”为核心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又如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由此来看,孔子的音乐观是贯穿在其“克己复礼为仁”的中心思想中,即音乐要为“仁”服务,配合礼起到教化的目的,礼乐并存,用乐来调和民心。
荀子继承了孔子礼乐以治人治国的思想,对礼乐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认为礼乐之道是圣明君王的治国良方。有利于社会重新恢复秩序,荀子认为“礼”至高无上:“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所以,荀子要求音乐必须以“礼”为本。
(二)“尽善尽美”
《论语?述而》中提到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尽善尽美”是孔子音乐美的评价标准。音乐不仅要好听,而且乐曲的形式与内容应该和谐统一的,要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标准才行。
荀子延续了孔子“尽善尽美”的思想,提出“美善相乐”的思想,“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美善相乐”(《乐论》)“美善相乐”就是要通过欣赏音乐之美,感受到音乐的“善”来“道志”,美善皆得才是真正的“乐”。孔子荀子提出的音乐思想归根到底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
(三)中和之美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艺术所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理智的节制,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他把音乐作为教化百姓和治理国家的工具,他认为平和中庸的音乐能教化人们向善,从而能使社会安定。《论语?为政》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是音乐的内容。从孔子的角度来讲,“思无邪”就是符合“仁”,符合伦理道德的规范,也就是善的体现。所以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论语?雍也》)。
荀子继承了孔子“中和”的音乐思想,“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乐论》)。其“中和”的音乐观,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
(四)反对郑卫之音
孔子认为淫乐是违背礼义规范的,对统治者所提倡的雅乐是很不利的,所以《论语?阳货》中提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卫灵公》中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人。郑声淫,?人殆。”孔子把郑声与佞人相提并论,认为“郑声淫”不合礼还违背礼,与《雅》、《颂》之声 大相径庭,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恢复西周初期的统治制度。
荀子继承孔子思想,同样认为音乐与政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荀子反对统治阶级的声色享乐之乐,赞成合于“礼”的“雅乐”。《乐论》记载:“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女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