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性化的伴奏和丰富多彩的织体写作。
德彪西的音乐伴奏比较有个性,他凭借丰富的色彩对比、个性化的节奏和音乐织体构建起了自己的音乐语言大厦,在《牧神》中,在以长笛为主要演奏器乐的基础之上双簧管、弦乐等乐器都得以运用进行伴奏。他对古教会调式音阶以及中国五音和全音阶的运用打破了当时传统的大小调和声体系,写作织体由此得以丰富多彩。德彪西的音乐语言主要在于:旋律淳朴和淡雅,和声朦胧、复杂,调性不稳定、段落不鲜明。这与他强调诗歌与歌词融合的音乐语言写作风格是分不开的,这一风格反过来又促使其音乐曲目如《牧神》等的音乐语言具有诗意化特征。《牧神》中以马拉美同名诗歌改变为音乐艺术歌曲就是这一风格的最好体现。
4.高水平的演唱要求。
由于德彪西本人具有相当的文学功底,其音乐艺术歌曲又融合了诗歌和音乐的元素,因此,德彪西所创作的歌曲在演唱时音量和发声的技巧反而不是难点,倒是在演唱者文学修养水平,和对其音乐风格和歌词的象征含义以及全面的演唱能力等方面要求较高。也难怪有人说德彪西其实也是一个文学家,从这一方面来说这一评价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他曾经说过艺术作品的魅力之处在于总是要保持一种神秘,我们应该要不遗余力地去保持音乐的神秘感,保持它的本性。而他采用象征主义的诗歌作为歌词就很好地实现了他对音乐的这一理解。这也就客观上造成了对演唱者文学修养等方面能力的高要求。
在德彪西的身上有着与生俱来的含蓄、浪漫、朦胧、高雅的法兰西民族特质,他表达感情崇尚简洁和自然。他的艺术歌曲风格的精炼不仅仅与他后天的文学造诣有关,也与他的法兰西民族特质分不开。在他的艺术歌曲中如《牧神》等曲目中往往表达的是心情、暗示、象征、意境和朦胧的感情,没有狂热的感情爆发,在《牧神》中对牧神的描写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笔者认为在演唱德彪西的音乐歌曲时,作为演唱者,要注意声音的控制,力求声音自然流畅、具有含蓄内在的声音魅力。要以声音的清晰度和分寸感来体现抒情意识,要能够有效控制音量,要注重语调的亲切和咬字清楚。另外演唱者还要注意把握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演唱时要严谨。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节奏方面要严格按照作曲家的要求来把握,没有作曲家的特别要求和允许,演唱者不可以随意加快或者减慢节奏,更不能随意加延长音;第二,德彪西在艺术歌曲创作时就有意识地注意法语在主重音的表现上不太明显这一特点,所以演唱者在演唱时对这一点也应该要加以特别注意,不能忽视作家的良苦用心;第三,德彪西的艺术歌曲作品对表情、速度、力度和记号标记很明显。看起来一目了然,但是,在实际的演唱中,如果演唱者没有较好的音乐理解能力和气息控制能力,要把握好这些要点也是不容易的事情。第四,在伴奏方面,德彪西的音乐艺术作品往往是一个歌词、旋律、伴奏有机结合的整体,在演唱时不能把三者随意割裂开来。只有把三者有机整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曲完美的音乐曲子,才能更好地理解德彪西作品的艺术真谛。在《牧神》中伴奏、歌词、旋律的有机整体性得到很好的体现。
《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印象派音乐的开端,它所体现的诸如:旋律、伴奏、歌词、乐器选择方面的特点为后来音乐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作用。德彪西在音乐创作中引入诗歌作为歌词的做法,为文学与音乐的结合开了先河,他及其歌曲所体现出来的文学修养对提高后来音乐发展的品味和文学价值提供了范例 。德彪西对西方中古音乐元素的继承和引入中国音乐元素的做法,为当代音乐走继承优秀传统,吸收不同风格优秀音乐成果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历史依据。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