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说“言有尽而意无穷”。一首音乐佳作能个人以无穷的回味之美,但如果它缺乏这种意境,它必将显得平淡无奇。音乐的内涵常常通过音乐结构的延伸、变化、发展以及层次的递进等方法来描绘生活图像表现人的思想情感,从而形成一种艺术的意境。它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其创造的这种意境往往较为隐蔽,它是通过音响的传送经过大脑产生想象联想,是由物及我、由我及物、物我相融的一个过程,其所创的意境,有时借助自然界的音响做媒介,有时运用视觉中的物状感构思,有时则是凭借理性的思考来托物寓意。如《二泉印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仿佛把人引入到一个夜闲人静,泉清月冷的境界中,去感受以为饱受忧患的老人抒发他的压抑与痛苦,以及他对生活的不满于挣扎。那如何加强对音乐作品意境的理解呢?
一方面,首先应加强对音乐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加强对音响艺术组合及其形式与结构的理解与认识,(如音高、节奏、音强、音阶、调式、和声、曲式、织体等一系列基本形式要素)这种理解非常重要,它能使人对音乐的感觉从初级的感性阶段提高到音乐的审美阶段,当然这其中同样包括对音乐作品的内容与社会意义的理解与认识。例如,中国古琴曲《流水》中的“起”段主题音乐,其音响晶莹清澈,十分迷人,这是由于在音乐上采用了争端的古琴弹奏的泛音银色,加上弱的力度,中庸的速度、较高的音区及散文式的散板节奏等音乐形式,才带来这样空旷逸远的古今绝响。同样地,像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之所以带来惆怅感,与曲调中出现的一些下行的变化半音有密切关系。若不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也不懂得从这方面去欣赏,就难以领略到音乐的妙处了。
另一方面,需要我们积累自身广博的文化知识与艺术修养。音乐有其自身的非语义性与非具象性的特点,它天然地更加倾向于其他文学艺术的综合,比如有很多音乐作品就是根据其它文学艺术作品重新加以创造的。这些音乐作品无论从题材或表现的内涵来说,都与一定的文学艺术作品密切相关。再者广博的文化知识与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情感体验都非常有助于人们对音乐的体验与领会。比如我们在欣赏肖邦的《“革命”练习曲》时,我们除了对作曲家的生活、思想、创作意图要有深入的了解外,还要对乐曲本身的情感内涵和社会意义有深刻认识和思考,要不然你对激荡在肖邦心中的情感浪涛以及那澎湃的爱国热情与革命冲动就无法加以体会与理解。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