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听各种音乐作品,加强情感体验
我国着名指挥家李德伦说过:“怎么样才有音乐的耳朵呢?音乐听得多了,就会有音乐的耳朵。”课件在音乐欣赏中多听的重要性。这就如同吃饭不能挑食一样,各种营养都吸收才有利于健康。多听不但可以增进人们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更主要的是借助于多听可以解除各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类型的作品,获得不同类型的情感体验。人类的一切情感在音乐作品中均有体现,比如最常见的“喜、怒、哀、乐”等等都可在音乐作品中找到。像《梁祝》中二人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时的愉快生活画面。再比如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二乐章中拉弦乐器在低音区用缓慢、沉重的音调,微弱的音响,渲染出的悲剧清晰等等。
2、从情感线条入手加强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从而发展形象思维
作曲家由于受到某种涌动的情感支配,挥笔写下其感受,演奏、演唱者则根据乐谱重新表达自我的综合情感,而欣赏者又通过流动的音乐唤起相应的情感共鸣。其中间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充斥着情感的发泄和流动,从而就形成了情感线条的起伏与走向。其实这种情感的线条与人的日常生活中多样的生活状态是完全一致的。比如旋律线的上升与情感线条的扬起是同步的,反之亦然。事项如果我们想想一群人在谈话,他们愈是激动,声音就愈是响,愈是快,愈是高。而如果他们的声音愈是轻,愈是慢,愈是低那说明他们的情绪相比反而更显平静,温和。比如贝多芬的《莱奥诺拉》第三序曲中高潮所用的高的,上升到,响的,快的音节就成为缩写音乐作品中鼓舞人心的片段之一,它表现了生命的最兴盛时期,而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结尾处所用的深深的、下降的、轻的、慢的乐句就成为最使人沮丧的音乐,它表现了生命的奄奄一息。当然音乐情感线条的走向,并不仅仅就此上、下行两种,还有很多比如曲线型的、波浪型的等等。这类情感线条,一般都与中、慢速相联系;力度也不太强,它更善于表现一种抒情及甜美的情绪,比如我国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以及《步步高》等等。
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浓有淡,有明有暗,有的类型单一,有的复杂多变,通常与节奏、节拍、力度、调式、调性等音乐要素配合运用,从而塑造出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当我们了解并且掌握了情感线条起伏趋势、疏密程度以及运用的规律,并且了解不同作曲家运用不同情感线条的喜好与特点时,会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