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会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僧侣们的传授,因此,其演奏曲目大多都是带有浓厚宗教性质的。如南高洛村音乐会曲目《普庵咒》,就源于佛教寺院。寺庙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连接宫廷与民间的纽带的作用,而且宫廷艺人流回到民间,这样一来,音乐会的曲目很多也来自宫廷音乐。
北乐会一般只参与社区事务、以及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的活动,传承者没有对演奏曲目进行改动,依然保留着音乐会的原始曲目。因此,北乐会所演奏的曲目大多多是大型套曲。而南乐会则是以承办个体、家庭等的冠婚丧祭等活动,其演奏曲目就具有了强烈的世俗性,多是小型曲牌。
冀中音乐会所演奏的曲目,尤其是原始曲目,都是靠手抄谱流传下来的,大多使用工尺谱来对音乐进行记录。工尺谱是世界上仅有的几种记录音乐的方法之一。这一地区的乐谱一般由“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九个谱字组成。其中“六”、“五”分别是“合”、“四”的高八度。一般工尺谱的音列排序以“上”开头,后为“尺”、“工”、“凡”、“六”、“五”,与人们所熟知的简谱比较,分别对应“1”、“2”、“3、”“4”、“5”、“6”,“一”多为简谱中的“7”。冀中音乐会所使用的工尺谱的音列排序多为两种。一种是以“上”字为调首的背调,也就是以 “上”为“1”;另一种则是以“合”字为调首的正调,这时也就变成了以“合”为“1”。音乐会运用工尺谱记录音乐,大多只是记录一些骨干音,其他一些经过音或装饰性辅助音,在韵谱时是用“哎”、“咳”、“哇”等衬字唱出的。由于乐师们大多是用口传心授的方法教授学生的,因此,演奏曲目的乐谱在练习过程中已经背的很熟练了,平时也就不再需要看谱子了。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