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异文化”的研究

  异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不同背景的,和我们不同的文化。尽管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也并不意味着别人的文化可以真正被我们所理解。不可否认,在我们的日常音乐生活中,西方音乐确实在不同程度上对我们产生了影响。但是西方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美学观、音乐观等与我们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所带来的困难和障碍则是我们在研究中必须要面对的,也是在研究西方音乐之前必须要做的功课。

  历史本身已经过去,只给我们留下了史料和文献。但我们必须承认,无论怎样力求真实与客观,史料编纂都是植根于历史学家们母语的文化背景进行的,而对于翻译者来说,在文字翻译过程中,同样会受制于自己的母语文化背景以及思维定势的影响,再加上语言文字翻译工作本身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这样一来,最后我们眼中的历史和客观真实的历史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这种异文化的前提,无疑给学者们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比如我们对于西方宗教音乐的理解会比较困难,想要理解这其中的深刻内涵,首先要在西方历史文化的研究上做足功课。

  为了尽可能地减小理解的误差,我们需要尽可能多的了解西方文化传统,还要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比如重视对西方文学,哲学等学科的学习,以便帮助我们去理解音乐历史背后的文化含义。提高对跨文化研究的意识,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对研究西方音乐有所帮助。

为您推荐

赵季平音乐风格研究的论域宏构

  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要想从风格的视角做出创新型的研究突破,笔者综合考量后认为可从如下几点进行尝试:   其一,对赵季平风格形成发展的内、外基因予以理论解析,从“风格”概念的解析入手,通过对既有研究成果的辨析,结..

赵季平音乐风格研究的方法突破

  学术研究也要注意继承与创新的结合,在既有成果研究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风格研究,其继承之处在于按照历史学的方法,从赵季平每部作品产生时的具体客观环境和主观心境的不同语境出发,对其音乐风格的发展变化进行阶段性的..

由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引发的思考

  赵季平是从民族民间音乐发掘创作素材从而成为最具“中国气派”的代表性作曲家[1]。他的作品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引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如《黄土地》、《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孔子》等电影音乐中的秦地、..

研究背景

加强对中国音乐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要实现音乐学的创新,当代音乐学者有必要加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中国音乐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而音乐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又是相较短暂的,对于我们来说,音乐学应当有更深层次的内涵,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在音乐学探索的..

继往开来,创新音乐学研究领域

  在世界音乐艺术大放异彩的时候,中国的音乐学却受到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展缓慢,此后,中国音乐学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之前的空白却仍需要我们去填补。因此,在未来的音乐学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去弥补这些空白,才能更丰..

博古通今,吸收中国古代音乐学优秀研究成果

  中国音乐学的发展历经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洗礼,散发着历史的沉香,接触中国音乐后,每个聆听者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厚重。我们要学习中国音乐,就需要我们去追溯它的源头,从中国古典音乐的书籍中寻找它的本真。中国人民擅长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