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与北高洛音乐会最年轻的乐师闫文山师傅的交谈中,他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对音乐的探求意识。他说:“其实,我就是一杆乐器,只能吹吹打打,我很想了解更多你们在学校学习的音乐知识。”面对这样的话语,我在思索:音乐可以把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阶层的人联结在一起,但我们究竟怎样才能找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结合点呢?怎样使传统的音乐精华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中既保持古色古香又能适应现今社会大潮呢?
在一次与年近八旬的闫富才老师的交谈中,他流露出了想在合适的时候自己创作出一些“音乐会”演奏曲谱的打算。这可真是一个大胆而又创新的想法。要知道现今流传的谱子都是未经加工、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的,并且从未有人创作过新谱。面对闫老先生的这种想法,我们该作何思考呢?
从南、北高洛村几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的交谈中,我发现他们对“音乐会”知之甚少,也不太感兴趣,仅仅知道就是发葬时能派上用场。他们都觉得如果学习这个也挣不到钱,不如干些别的事。这也就不难理解老乐师们对“音乐会”前景的担忧了。“音乐会”的前景究竟何在呢?
虽然这些问题在前文中已有部分论述,但当我真正亲闻这些淳朴的乐师们发自内心的想法和担忧时,我更感到了一份责任。的确,处在社会日益繁荣又变化万千背景下的当下的民族音乐研究者们和政府决策部门都应该更加积极地审视、冷静地去思考,群策群力、共商大计,进一步挖掘并积极地汲取传统音乐中的精髓,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形式的保护、传承力度,为传统音乐的有效传承、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增砖添瓦。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