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一组北高洛音乐会会员的基本情况:常参加演出的16名会员中,70岁以上3人,60―70岁之间5人,50―60岁之间5人,40―50岁之间2人,30―40岁之间有1人。可以看出,音乐会的主要成员都年龄偏大,30岁以下更是无人。这不由得使我们担忧乐社的后继无人及其生存前景、传承的问题。通过同李俊兰、阎富才等老乐师们的交流,我感受出了他们也普遍对音乐会的前景表现出相当的担忧。据他们介绍,现今村里的年轻人都不大愿意学,很多都外出打工挣钱。同时,现今“音乐会”的乐师们普遍年龄较高,大部分在50岁以上,年轻的寥寥无几,北高洛音乐会最年轻的阎文山师傅也已32岁了。随着老乐师们逐渐退出舞台,音乐会今后何以传承?音乐会的生存前景何在?
这是一个很现实和值得思考的问题。不可否认,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大潮下,在我们长期以西方专业音乐模式作为主流音乐学习的背景下,这种存活在民间的、没有或很少受到西方音乐文化影响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并不很受关注。当然,近年来许多知名学者对其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国家也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扶持力度。但说到底,这些都是外部的因素。面对无人愿学、无人继承的局面,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保护、扶持这一浓缩着中国古老而优秀文化的乐社?
其实,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繁盛、衰落的过程,而其繁盛与衰落都必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不能说在现今的社会背景下,音乐会面临着衰亡。但现今的市场经济大潮还是对音乐会的传承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当然,一种从古代到现在一直没有消失的艺术,一定有其功能性方面的继承,才会不消失而继续存在。所以,我们与其坐在那里不断地担忧音乐会的前景,不如积极地去汲取其中的宝贵文化精髓应用于现今。而只要我们真正掌握了其中的精髓,即使音乐会这种艺术形式在将来逐渐衰落,其中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有益成果也已被我们有效地传承着,我们仍能从其他的艺术形式中窥见“音乐会”音乐的精华。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