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强调对学生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要淡化对音乐知识的教学和音乐技能的训练,当然也不是完全排斥音乐知识和专业技能,而是要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从而引导、带动、激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例如,我在人音版高中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这一课教学时,通过对《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研读、以及音乐鉴赏模块的单元教学提示,总结了出一项重要内容,那就是:“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而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就是以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中国民族音乐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而在以往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多的是教师的讲解和范唱,整堂课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课堂氛围较为枯燥、单一。所以,这节课我在备课时故意突破了教材的框架,另辟溪径,我的教学目标的第一点就是能认真听赏《三十里铺》《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无锡景》等歌曲,感受不同地域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在这里我把风格对比强烈的陕北民歌同江南民歌进行了听赏,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利用其直接审美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去比较不同地区音乐风格,引导他们体验、探究音乐作品中的风格特点。那么教学的第二个目标就是让学生能积极参与陕北方民歌风格特点形成原因的体验、交流、探究,大胆表述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从而让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各地区、各民族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理解能力和建立他们的多元文化知识。最后在听、赏、体验、探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民歌的形成的原因是和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自然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通过这堂课我们不难看出,音乐教师在备课制订教学目标时就要将审美体验作为前提,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才能够实现新课标提出的目标。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