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清平民歌多数具有汉族民歌风格。主要表现在歌词的结构、内容和音乐材料等方面。
(一)歌词结构的汉语言特征
清平民歌歌词全部使用本地汉语方言,结构比较工整。除实意歌词外,常加上较多衬词。这种结构与汉族民歌相同。以南充南部县汉族矮腔山歌《太阳出来照高楼》为例:
“太阳(嘛)出来(嘛哟呵嘿)照高(的)楼(哟呵哟呵呵),高上(嘛)妹儿(嘛弯里个弯哪哈闪闪个弯哟呵嘿)在梳头(哟呵哟呵呵)……”[6]90
清平民歌中类似结构的歌词很多,如《山歌好唱难起头》:
“山歌(嘛)好唱(嘛哟呵哎)难起头(来嘛依儿依哟),木匠(嘛)难修(我的小情哥唉)转角(的)楼(哦小情哥哟)……”[2]179
这两首歌词结构都是七言四句体,所加衬词的方式相似,节奏点都在相同的位置。?@种歌词构造方式在四川各地的汉族民歌中普遍采用。
另一类汉族山歌在构词中,常用数字递增递减方式来描述情节。如叙永山歌《织汗巾》:
“……一织一个胡椒叶,二织二个鱼眼睛。三织龙、龙戏水,四织虎、虎翻身。五织天上星和月,六织百花来逢春。七织天上七姊妹,八织神仙吕洞宾……”[6]114
清平民歌中《贤嫂嘴甜》有相似的构词特点:
“贤嫂说话嘴又甜,哄了我们多少钱。上月我们扯绸布,二月叫我割麦子。三月叫我买猪油,四月叫我打耳环。五月端阳三宝扇,香包一个麝二钱。六月又是三宝扇,七月叫我扯毛料,一件长哟一件短,件件都值十吊钱。八月里来有个半,黄糖点心端几盘。才有机会单独见,吃美酒、说情话,醪糟一坛酒二斤。”[7]36
上述两首歌词均为七言二句成段。《织汗巾》以数字递增的方式,表现织汗巾的精巧技艺和妹子对情哥的深厚情谊。《贤嫂嘴甜》通过月份递增的叙述方式,以诙谐的口吻表现已婚少妇利用青年男子的爱慕之情不断索要礼物的过程,也表达出男子对少妇的爱慕情深。从汉族遵从的儒家学说来看,这种情感被汉人视为不伦,民歌里一般不会表现出来。但是两首歌词的表情达意方式和构成手法却极为相似。
(二)歌词内容的汉民族特征
汉族民歌以情歌为主,其次是表现其它爱恨情仇、描写自然风景或歌唱生活、劳动和风俗活动的内容。
1.山歌类
汉族山歌中表现爱情内容的居多,如《郎打哨子应过沟》(重庆)、《送郎歌》(璧山)、《望郎》(大足)、《妹儿多勤快》(铜梁)、《晾衣裳》(阆中)、《铜打眼睛都望穿》(平武)等。也有一些单纯歌唱自然风景和描写生活画面的内容,正所谓“看山唱山、看水唱水、看物唱物”。如《又怕天上落黄沙》(通江)、《东家吃米我吃糠》(苍溪县)、《包谷叶儿似把刀》(旺苍县)、《盘家养口莫奈何》(隆昌县)、《太阳出来三丈三》(夹江县)等。
清平山歌也以爱情内容为主,如《太阳出来照北岩》《一把扇子两面开》《太阳出来四山黄》《我和情妹上山来》《上山开荒》《隔河看见哥担水》等。也有部分歌唱自然景色和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山歌好唱难起头》《盘歌》《豆子长得惹人爱》《又是一个丰收年》《放羊歌》等。
2.小调类
小调传唱范围一般较山歌更广,如全国范围流传的《茉莉花》《孟姜女》等。虽然四川曾一度流行的《采花》《绣荷包》《好久没到这方来》等小调在清平并未流传开,但清平有自己的小调,如《正月是新春》《送郎歌》《二十四月望花楼》《放羊歌》(曲调与山歌《放羊歌》不同)等,不仅在歌词内容上与汉族小调相似,歌词构成的方式也基本相同。
汉族的小调通常由文人创作歌词,文学性、诗歌性特征较强,如夹江《望夫歌》,从正月唱到冬月腊月,用词造句都很精美:
“正月(呃)望(呃)夫(呃)佳节(耶)美(耶),热酒(呃)香(呃)汤(呃)懒端(耶)杯(耶)。望夫(呃)苦(呃)当(呃)过新(耶)岁(耶),眼泪(呃)汪(呃)汪(呃)望郎(耶)回(耶)……腊月(呃)望(呃)夫(呃)辞旧(耶)岁(耶)……”[6]710
清平小调《绣花荷包》同样从正月唱到腊月,歌词亦表现出丰富的生活细节和风俗习惯,但是用词比较直白简约,缺少文学修辞,有汉族小调的歌词特征,但缺少汉族小调的艺术性:
“正月绣花才开(哟)头(哟),绣个青狮滚绣球(??)。青狮(哟)滚到大河里(哟),压得大河(哟)水倒流。世间只有(哟)倒行的车(哟),哪有河水(哟)也倒流……腊月里来(哟)要过(哟)年(哟),绣的花来(哟)百花(哟)鲜……”[7]44
3.劳动号子类
劳动号子的内容根据居住环境、生活条件和劳动形式而产生,其歌词地域性强,不同地区几乎不相互传唱。四川境内的劳动号子主要有船工号子、盐工号子、竹麻号子、石工号子、抬工号子、塘匠号子、林场撬漂号子、榨油号子、风箱号子、板车号子、上梁号子、农事号子等。如四川平原地区曾经流传的《打夯歌》,旋律高亢有力,节奏工整,采用一领众合的方式,为劳动增添了欢乐气氛,提高了劳动效率:
“(领)(唉呀??嘞)(齐)(唉呀??嘞)(领)大家加把油(??)(齐)(唉呀??哇),(领)大家不松劲(哪)(齐)(唉呀??哇)。”[8]12
清平地处山区,生活状况相对守旧,现存民歌中尚有部分劳动号子,如打石歌、抬石歌、伐木歌、放漂木、上梁歌、薅草歌等。 清平劳动号子《抬石歌》用词生动,首句有描写性,表现出劳动的愉悦,之后的号子声由各种语气词构成,配合抬石头的劳动节奏,其基本形态与汉族劳动号子类似:
“(领)太阳(哟)出来(舍)下了(哦)坪(??呵嘿),(合)(哼哪依儿??哼哪依儿??),嘿??。”
4.风俗民歌类
四川是个多民族省份,风俗习惯各不相同,风俗民歌数量多、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婚嫁歌、丧葬歌、祭祀歌、灯调、酒歌等。?L俗民歌中婚嫁歌曲最多,流传地区最广。各地婚嫁歌内容比较接近,包括哭爹娘、骂媒人、唱姊妹等。汉族哭嫁歌一般比较含蓄内敛,哭嫁歌内容多是感谢爹娘养育之恩。如营山县哭嫁歌《哭声爹来哭声娘》:
“(那)哭声(嘞哪)爹来(耶)哭(那)哭声(嘞)娘,(那)女儿(嘞哪)出嫁(耶)痛(那)痛断(嘞)肠(啊)。(那)爹娘(呃哪)把我(耶)养(呃)养成(罗)人(嘞),养儿(嘞哪)恩情(耶)永(嘞)永不(啊)忘。”[6]660
清平风俗民歌也以婚礼歌居多,只有妇女才传唱。有新娘唱的出嫁歌系列、有姐妹唱的送嫁歌。笔者在采风调研中发现,清平传统的结婚风俗已多年不见,但是结婚40-50年的女性对婚礼歌仍然牢记于心。据孟寿玉(1948-)女士介绍,姑娘成人后,村里的老年妇女会教唱婚礼歌,若是新娘不会唱歌,出嫁时便缺少脸面,婚礼时还需请别的姑娘代唱,足见清平人婚嫁风俗中歌唱的重要性。清平婚礼歌与汉族婚礼歌唱词内容相似,如新娘出嫁歌系列中《唱爹娘》,表现女儿不舍之情,但带有埋怨成分(其中的用词“放”即为“嫁”):
“柑子苦来柑子黄,拿到柑子不想尝。平天平地你不放,高山梁子你看上。楼房瓦屋你不放,茅草房子你看上。前头盖的芭蕉叶,后头盖的南瓜藤。白天听到豹子叫,黑了听到鬼开门。看你小女咋活人,看你小女咋活人。”③
(三)音乐材料的汉民歌特征
清平民歌的汉族音乐特征,早有专家考证定论。《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中收录了三首清平民歌,《又是一个丰收年》《放羊歌》《一个轿儿三尺三》分别作为汉族山歌、小调、风俗歌收藏。这三首民歌都具有汉民歌特征。
1.旋律和节奏
《放羊歌》[6]591(见谱例1)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采录,歌词属多段体结构,音乐是工整的起承转合四句体,单一部曲式,五声音阶,徵调式。旋律乐句结束音非常简单,第一句落在属音re上,第二句结束在主音sol上,第三句变化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变化重复第二句并在sol音上终止。从旋律音程来看,主要进行方式有纯四度、大二度、小三度、同度和小六度,其中纯四度最多,全曲仅第一乐句便出现五次,旋律有摇摆式的动感;第二乐句仍以纯四度开始,之后陆续出现大二度、小三度、同度、小六度,音程丰富起来,尤其是六度跳进,增加了旋律的生趣。在节奏方面,以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为主的音值组合朴素简洁,少数的十六分音符和附点八分音符,使节奏摆脱了单调乏味的重复。从以上特点来看,歌曲的汉族小调特点鲜明。
2.音乐动机
有一些清平民歌与汉族民歌的音乐动机极为相似,其核心乐汇基本相同。将西充县民歌《太阳出来照高楼》[6]90(见谱例2)与清平民歌《九顶山高又高》[2]166(见谱例3)相比较,其主题旋律除了其中一拍略有不同外,其余音值组合方式完全相同,所用音级也基本一致,甚至歌词结构和衬词的位置都一样。然而两首歌曲发展的手法却不相同,一首发展成商调式,另一首是徵调式。这样的例证足以说明,这类清平民歌在创造时,明显受汉文化影响,是清平与周边文化交流的佐证。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