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乐坛“中国风”的创作趋势,推动运用中国戏曲音乐元素创作的流行歌曲作品的发展。然而,这种被视为“时髦”的创作手法,在大量的跟风者批量生产后,作品本身的质量开始令人堪忧,越发显现其“时髦有余,真诚不足”的艺术弊端。为了不断地吸引人们的眼球,满足受众们求新、求异的审美需求,一些没有任何音乐专业背景的“作曲家”、“歌手”都可信手拈来地从各戏曲艺术中,截取戏曲唱腔生搬硬套地拼贴起来。将各种戏曲伴奏乐器与时尚编曲混搭为一团,营造所谓的“戏曲时尚风情”。此般做法,的确是达到了制造视觉、听觉新奇感受的目的,讨好了受众,尤其满足了青少年群体对具有民族审美意蕴的传统戏曲的好奇心。
然而,“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分离出来的形象汇成一条共同的河流,生活以前的那种统一性永远地失去了。”③这样断章取义,也不可避免使得早已对传统陌生的受众们,建立一种所谓“快餐传统”的文化观念。而戏曲传统本身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也将在剪切、拼贴的过程中被无情地碎片化。从文化传承角度而言,这种做法如果发展成为理所当然的文化审美定势,必然会影响传统戏曲艺术的完整传承、发展,影响受众们对传统戏曲的深入了解,消解传统戏曲的传统文化生命力。
因此,如何在创作过程中进行恰当地引导,延续被符号化了的戏曲?L流行歌曲的文化传承使命,是值得音乐工作者所深思的问题。而音乐创作者,也应对传统抱以敬畏、真诚的态度,不应将传统沦为获取商业利益的牺牲品,让祖国下一代成为“快餐传统”的可悲消费者。
注释:
① 梁一儒、宫承波《民族审美心理学》[M].中央民族出版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1页。
马?B《“中国风”流行歌曲的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04月,第58页。
③ 梅雨恬《“中国风”歌曲:传统的现代奇观―对流行歌曲“中国”,意向变迁的文本分析》[J].文艺评论,2008年11月。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