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极结构对西方音乐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体现了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17、18世纪欧洲社会封建制度腐朽、蒙昧,使新兴资产阶级迫切地寻求获得理性和道德解放的方法,急切冲出约束思想的权威,获得人权的自由。“18世纪的法国革命者,面对封建社会的腐朽,他们坚信:打碎它,前面就是正义和光明!” ii德国的启蒙运动者则认为变革最终还要通过精神的完善才能获得。这一思想变革渗透到了音乐领域,人们逐渐排除旧有的结构体系,将混沌变成清晰,将稳定变成不稳定,将旧时的肯定变成否定。于是,双极结构从人们对单极结构的不满和期待变化的心愿中,逐渐更新和替代成为有中心的双极结构的音乐形式,逐步从巴洛克时期的缺乏矛盾冲突的音乐形式,向具有矛盾冲突的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形式过渡。
随着历史发展至浪漫主义时期,社会的复杂性渐渐影响了作曲家的内心,导致了其创作的音乐形式也更为矛盾复杂,双极结构的矛盾冲突性也由此达到极致。相较于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作品的乐曲结构清晰、各部分之间表现出冲突性和对比性特征的特点,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在各方面要素中表现出更为强烈的矛盾性。人们观念发生变化,开始对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不满,常常沉湎于自由自在的幻想,“以一种遵从主观意愿的态度,把乐音运动纳入随心所欲的情感运动之中。” iii追求音乐的情感特征,成为了浪漫主义时期的典型特征。表现于音乐形式上,则要求冲破结构的束缚,丰富被支配性的因素,致使双极结构中的被支配性因素增强,不稳定的部分仍然不稳定,稳定的部分变得不稳定——和声的非功能性扩展,曲式的扩展,新奇、绚丽的变化音造成部分的不稳定性。人们企图让双极结构的每个阶段都呈现对比和个性,由于对双极结构进行极端肯定,导致双极结构的瓦解和20世纪另一个极端的结构——单极结构出现。至此,双极结构在西方音乐历史中被单极结构所替代。
结 语
双极结构在西方音乐历史中是一种重要的形式表现,它被时代创造,被作曲家运用,又被时代抛弃,却在古典主义时期的奏鸣曲式全面的展示了双极结构的真正实质。可见,研究双极结构不仅能够阐释古典奏鸣曲式的内在逻辑,而且对于我们理解西方音乐形式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双极结构已经彻底瓦解,但仍然值得我们研究。
注释:
i姚亚平.西方音乐的观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2.
ii姚亚平.西方音乐的观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4.
iii姚亚平.西方音乐的观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2.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