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音乐的丰富内涵与断层困境

  我国海南省目前还居住着130多万黎族同胞。黎族作为古越族的一支,在迁移以及与其他民族长期混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文化传统与艺术形态,民间音乐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外来文化艺术因素的渗透和当地百姓生活环境的现代化,黎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出现了断层,如果不注重创新和发展,就有可能面临失传的危险。

  黎族民间音乐同样属于中国五声性音乐体系,分别有民歌、器乐、舞蹈三种体裁,其中咏唱民歌历来是黎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与形式之一。由于黎族民间音乐的创作多以乡村生活为题材,因此具有创作的集体性、传播方式的口头性和曲调的易变性等特点。创作者同时也是接受者、传播者和传承者,缺乏稳定性和专业化,他们通常都会自生自灭。黎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实际上与当地的民俗民风密切相关。传统农业社会时期,黎族同胞在开荒种植、上山放牧、采摘狩猎时都要唱敬山神歌,黎族青年男女从谈恋爱到隆闺相会,或“三月三”传统节日里男吹唎咧,女吹鼻箫或男女对歌,婚俗中的说亲、定亲、出嫁、结婚各个环节都有音乐相随;祭祀请道公或娘母,要表演歌舞;丧俗仪式中祖先歌、老人歌、丧歌的演唱,唢呐、锣镲的演奏。这些活动都为黎族民间音乐的传承提供了场所和条件[1]。

  黎族同胞聚焦地现在还存在着哈、润、赛、杞、美孚五种方言,体现在民间音乐上就有了独特的“唱调”。当地人在演唱黎族民歌时用的又分别为黎语或汉语,前者五言一句,后者七言一句,从而使黎族民歌既绚丽多彩又形式多样。这是我国少数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2]。虽然黎族民歌目前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与现代音乐相比,传统的黎族民间音乐还存在着明显的农耕文明属性,主要以农业文明时代的生活形态为反映对象,特点是速度缓慢、音量较小、音域较窄、节奏自由等。并且,许多黎族民歌多用古老词汇,受城市化严重影响的年轻人既听不懂又不喜欢。据了解,现在还会唱黎族民歌的黎族同胞在年龄上已出现明显的递减趋势,40岁以下的人基本上已不熟悉黎族民歌。因此,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前进和黎汉民族的融合同化,包括黎族民歌在内的黎族民间音乐正在逐渐失去传承与发展的基础。

  当前,黎族民间音乐面临着两种情况:一是不去接受新的生活、文化、经济元素,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二是迎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涅盘与重构,在不失其民族元素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作。音乐是描绘美好事物的声音,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民间音乐也需要通过创新与传播来更好地传承。音乐文化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需要在人类活动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我们不能为传统民间音乐的改头换面叹息,而是应该客观地正视音乐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族音乐的自觉与不自觉重构现象[3]。

为您推荐

音乐学对音韵学的作用

   1、取法乎上    语音对音乐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历史悠久,所以人们的讨论和研究也较多。而现代意义的语言学研究在19世纪才出现,从事现代语言学特别是对人类语音的研究,音乐学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对语言学有很大..

音韵与音乐共同的物理属性及其区别

  构成人类语音的物理要素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质,构成音乐的物理要素也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质,语音和音乐的物质载体都是声音。音高在语音体现为语调、声调,在音乐体现为音阶的配列;音强在语音体现为重音、轻声等..

音韵学对音乐学的作用

   1、腔词关系   人们认识到语言音韵对音乐的影响由来以久,杨荫浏《语言音乐学初探》可以说目前还是最为全面探讨这一问题的着作,杨氏总结了二者的关系:       他进一步指明了语言音韵影响音乐的三个方面。..

在音乐内容方面

音乐欣赏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从表面上看,音乐欣赏似乎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是欣赏者对外界音乐刺激所做出的反应。然而实际上,无论是欣赏之前对欣赏对象的选择,还是在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都表明音乐欣赏并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

音乐欣赏的审美体验与综合效应

   音乐欣赏是一项音乐审美活动,它的基本意义是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音乐欣赏的对象多种多样,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都是围绕着音乐的审美体验这一中心来进行。如果说到音乐欣赏的作用,而所谓音乐欣赏的..

音乐审美中音响的基本属性

  我们这里所说的音响是指音乐音响。音乐是有赖于振动这一物理现象而存在的,但是振动产生的声音并不一定是音乐,音乐要在一定规则和条件下形成。具备了基本的要素之后,音乐音响才能成为组织音乐的重要部分。这些基本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