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绘画的音乐性表现在非自然性、情感性、象征性。现代绘画音乐性的表现形式即意性形式和抽象形式是通过夸张的造型、单纯的原色对比以及构图的装饰性来体现,蒙德里安、克利的纯造型构成的是一种“静态音乐”,或说是更倾向于逻辑与理论处理的“冷抽象”,而康定斯基、凡·高的重感性、直觉和运动感则构成一种“动态音乐”,相对的,可以说他们是“热抽象”。
音乐作品中的声音是由作曲家的细致思维创造的,而不是自然的声音,因此音乐的声音是不自然的。西方绘画从后印象派画家开始,画家不再试图代表客观现实,而是把艺术作品中和谐或有意义的形式作为艺术活动的目标,使绘画转向不自然的趋势。
在绘画转向非自然发展的过程中,许多艺术家发现了绘画和音乐之间不可避免的联系,并有意追求绘画中的“音乐”表现。当艺术家野兽派马蒂斯为绘画创作音乐画时,天空用最美丽的蓝色花朵、森林最纯净的绿色树叶、太阳最明亮的红色组成了绘画音乐的和弦。
艺术传播中的线条、颜色的重要性通过对比颜色、协调、变化、一般性规律以及线条在空间的不同方向和形状来表达内心的激情。
现代绘画,就像音乐一样,具有象征意义。音乐声音的象征主要体现在声音模仿以外的东西,而不是通过声音的某些属性表达的声音,音色是表达声音的重要工具。比如欣赏德彪西的《大海》,用了不同的音色来象征蓝色的海洋、飞翔的海鸥。绘画中的色彩也具有象征性,我在教育实习过程中,随机调查初中生对红、黄、蓝、绿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发现这些都是普遍的理解——
红:太阳、火、血、辣椒……
黄:阳光、向日葵、柠檬……
蓝:海洋、天空、游泳池……
绿:草原、田园、邮局……
可见,在绘画中运用了这些色彩,可以引起人的不同联想,因为这些色彩都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极容易联想到,所以这些色彩都具备象征意义。
而现代绘画就是利用色彩的象征性作用,以及联想的心理效果,将各种色彩进行组合,以达到不需特别像客观色彩的主观色彩表现。
色彩是视觉的第一印象。光线经过角膜发生曲折进入瞳孔,到达视网膜,视网膜上的锥状细胞和柱状细胞会吸引光线,再将光线转成信号沿着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的视觉中枢,便产生了色彩的感觉。这是一个非常精密而复杂的过程。
颜色联觉是一种联想感知,人们在颜色感知过程中相互分析。色觉、视觉器官,分析判断,其他感觉器官,配合组成。因此当色现象刺激视觉神经时,人们感觉器官多元化形成通道,为多中心分析器神经兴奋唤起感情经历。某种色彩现象判断不仅包含视觉范畴,还包含其他感情和理性分析范畴。反映记忆认为有温度的色彩是符合冷暖、快慢、感知的或悲伤的或心理匹配的颜色,以及各种同情和厌恶要求的。
心理活动的颜色联觉,刺激视网膜的生理因素的程度,虽然是重要因素,但是生理因素的产生,主要是思想的产生,因此,不同的经验、个人、年龄、文化、种族、性别等等,在同样的颜色中,联觉的输出往往是不同的。就像春天的红花一样,可能会导致“杏花”与“红花”的区别。同样是秋季的金黄色,却可引起“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与“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截然不同的两种情绪。因此,不能根据特定的结论对一般和特殊人格的颜色联觉进行心理分析。 艺术通感是指人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官表面分工不同,“各自为政”,实际上他们却“里应外合”,互相感通。通感来源于联想,花红似火,恐怕是火似红花,因而联想到热;山绿得发冷,也许因绿树成荫而联想到冷。有生活经验的人,通过联想,会产生这类通感,生活经验越丰富,联想也就越丰富。德国美学家费歇尔作过论证:“各个感官不是孤立的,他们是一个感官的分支,多少能够相互代替,一个感官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忆、和声、看不见的象征,也就起了共鸣,这样,即使是次要的感官,也并没有排除在外。”
由于“视听”或“视听联觉”的广泛传播,艺术和音乐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激励艺术家在绘画中描绘声音,作曲家在音乐中描绘颜色。因此,欣赏现代派绘画和抽象派绘画,观众必须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运动艺术通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才能领略其中的妙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