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与想的结合

  首先,“听”是音乐欣赏的中心关键,听旋律,听节奏,听和声效果,听音乐的发展和变化过程等,都是为了发展学生优异的音乐思维。而听的结果就是想,给学生创设一个想象的音乐空间。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想象和思考的余地。所以在聆听的过程中,我让学生由初听,复听,重点段落要不断的去听。在听众,感受乐曲的情绪氛围。并且采用了提问式或对比的方式来让学生积极的想象。

  比如:在欣赏《丰收锣鼓》这一课中,首先我用视屏放了一段由中央民族管弦乐队演奏的《丰收锣鼓》的重点段落(第一段),让学生们能够初步感受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整体效果。在听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通过音乐给他们的感知而回答老师的问题。听完后,我提问:音乐带给我们怎样的情绪?它让你的心情怎样?在音乐中,你又听见了哪些乐器的演奏。结果,学生们在听后,都能回答出音乐的热闹情绪,自己的心情也随着音乐快乐起来。还有很多同学,在听后能够说出“锣”和“鼓”在乐曲中担任了重要的演奏。

  其次,在听的过程中,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形式就是对比的方式。如在《丰收锣鼓》课中,在第一段的最后一次的旋律聆听后,我没有将音乐切断,直接进入了第二段旋律的聆听,第二段的音乐是比较柔缓的,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直接对各个音乐要素有了直接且明显的对比,这一对比,让学生有空间去想象,音乐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脑海里热闹的情境有了怎样的不同。

  再次,在聆听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音乐所给他们的信息所产生的想象也有所差异,但我想孩子们的回答都是他们对音乐的一种感悟,作为老师应该积极的引导,让他们的想更贴近与乐曲创作的初衷。比如在《丰收锣鼓》的第三段欣赏中,老师介绍了云锣这一古代民族乐器,并且将云锣的声音单独让学生来听,让他们有所了解这一乐器的音色和在音乐中的作用。从而可以开展丰富的联想力。完整的听完整段音乐后,学生们踊跃回答。

为您推荐

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学的策略

  (一)转变音乐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为了实现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学实践中的有效融入,离不开正确、科学的教学理念的支持,同时这也是确保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得到广泛普及及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前..

后殖民文化批评时代与音乐文化交流方式及高等音乐教育。

殖民时期中西音乐文化交流至今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文化交流的单向性;二是文化交流的不平等;三是文化交流的不平衡。 第一个问题,单向性的音乐文化交流方式所产生的后果可能是音乐文化的依附性发展。因为单向性导致单向的..

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学的价值

  (一)是提高高校音乐教学整体水平的有效路径   民族音乐文化是一类重要的高校音乐教学素材,融入到高校音乐教学中,可以从整体上提高高校音乐教学的水平。具体表现如下:   1.可以丰富音乐教学内容,提高音乐教学水平..

课程体系的拓展:

语际书写与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话语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殖民话语批评才进入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赛义德率先在他的《东方学》一书中把“殖民话语”作为研究对象,它集中分析了殖民话语:各种文本形式,西方对非西方文化所进行的知识编码和制造。赛义德指出:一旦西方话..

方法论层次

而不同的层次又必须要有不同的几个阶段,不同的阶段中要解决不同学科的课程、不同音乐学内容。因此,层次教育是与阶段性教育结合在一起的。 譬如,初级阶段:也许应该进行的是中西音乐概论性与感性知识的基础教育;中西音乐理..

教学内容的拓展:

一般来说,目前我国高师钢琴课程所持的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从J.S.巴赫至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中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范围之内(还包含少量中国钢琴作品,应另当别论),且主要选择独奏作品。例如:复调音乐主要选用J.S.巴赫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