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论
「敬拜赞美」的诗歌虽然满足了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一辈的需要,也使一些礼拜更为感性,更感人,但是许多诗歌内容浅薄、范围窄狭、与礼拜程序各阶段之需要不能配合,又译词与音乐未能达到信、达、雅的意境,它们的音乐多停留在西方十九世纪福音诗歌及当代流行音乐的风格,与台湾本地音乐文化毫无关联,与欧美以外之世界又隔离,更缺乏多样性与普世性。如果台湾教会过度采用「敬拜赞美」且停留在这个层次里,则教会音乐永远不会进步,信仰表现将永远只是西方流行文化的附庸产物。尤有甚者,这类歌曲缺乏回应上帝行公义、施怜悯的授权(mandate),若我教会仅追求、满足于「敬拜赞美」之音乐与神学,我们难逃上帝的弃绝与审判。正如先知阿摩司的警言(阿摩司五:23-24):「我不喜欢你们那闹哄哄的歌声,也不爱听你们弹奏的琴声。其实,你们倒应该像江水滚滚涌流,不屈不挠地伸张正义!像溪水川流不息,始终不懈地主持公道!」愿我牧长及教会音乐同工共为警惕。
参考文献Calvin M.Johansson: Music and Ministry, A Biblical Counterpoint. Peabody: Hendrickson Publishers ,1993.
康来昌:「敬拜赞美的今昔」,《新使者杂志》,No.17, p.17,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总会,1993。
骆维道:『赞美』乎?『献诗』乎?《神学与教会》,Vol.21, No.1, pp.67-76.台南神学院,1996,元月。
骆维道:「神学院的音乐教育」,《神学与教会》,Vol.22, No.2, pp.47-50.台南神学院,1997,六月。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