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指出,情感是学生学习活动深入开展的“推进剂”,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乐于自主思考、学习的良好情感,利用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及教材情感激励功效,以“情”设置出贴合并激发初中生学习情感“发展区”的教学氛围,让音乐活动成为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要达到这一目的,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尊重爱好,引发乐“唱”。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古今中外,音乐教学几无例外都是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从歌唱入手,将学生引入音乐殿堂。学生最爱面子,最怕自尊心受到伤害,一旦受到伤害,他们极易产生自卑和愤恨,也易走极端。如果教师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把尊重学生爱好放在第一位,充分地认识和发掘学生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各尽所能,各尽其才,真正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音乐中。如大部分学生都喜欢通俗歌曲,崇拜歌星,等等,笔者就加强引导,为学生学习助上一臂之力。采取比赛的形式,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演唱的歌曲,让学生很自然地用心去演唱,让学生评出最好听的通俗歌曲等。学生在教师的目光、笑容、手势、话语中得到鼓励,在教师的启发中增加勇气,在音乐的参与创造活动中,学生的意志得到锻炼,主体作用得以发挥,表现音乐的主人快乐地“唱”,人格素质也得到了全面提高。
2.情感熏陶,心“声”共振。音乐具有的丰富情感性,是人类情感的延伸与升华。新大纲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音乐中的情感内涵,运用音乐“言为心声,音为心语。”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当中去感受、想象、理解、再现音乐形象,让学生在听赏、表现、律动、创造等教学活动过程中与音乐释放的情感发生心灵的共振。
例如,某教师教学《故乡的云》时的教学片段如下:
片段一:教师简介马思聪是我国着名音乐家、教育家,让学生充分认识,《思乡曲》是马思聪所写的《绥远组曲》中的代表作。古今中外,思乡之情人皆有之,谁知道“世上最平常也是最伟大无私的爱是什么?”(学生齐答“母爱”)。
片段二:投影课题――故乡情。创设情境,让最伟大的母爱触动学生的心弦,体验离别感受,进而层层导入,引向主题思念母亲,思念故乡。
片段三:欣赏《故乡的云》,同时多媒体播放课件:画面上美丽的家乡景色,深情委婉地演唱,激动人心地呼唤,营造思乡意境。
学生从作品中感受、体验了马思聪的思乡情感,学生通过“听”、“悟”、“思”的音乐学习过程,体会一个游子的思乡情感。反复让学生聆听乐曲,再鼓励学生演唱作品中的思乡主题,用歌声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歌曲旋律,让学生的情感与词交融、与曲交融、与景交融、与教学活动产生一种共鸣,进一步感悟这份思乡之情,并升华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