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文化中,自古就有“雅乐”和“俗乐”之分,雅乐就是指以文人士大夫等知识阶层为代表,讲究“清微淡远”的音乐风格,追求“中和之美”;而俗乐指的是以普通劳动群众为代表,追求音乐的质朴,直抒胸臆。琵琶音乐不仅受到文人士大夫的喜爱,也受到广大庶民百姓的欢迎,真正做到雅俗共赏。
(一)追求质朴之美的俗乐的审美特征
琵琶音乐具有俗乐的特征,主要是因为琵琶音乐本身离不开民间音乐以及民间艺人。民间音乐是由于琵琶常常为民歌、歌舞、说唱、戏曲等伴奏,因此,琵琶的很多曲目来源于民间声乐的曲牌。如《思春》、《凤求凰》等。当然,也有很多曲目在充分发挥琵琶的音韵特色之后,逐渐演变成为琵琶曲。比如《昭君出塞》、《蝶恋花》等。民间音乐为琵琶音乐提供了很多素材,同时民间艺人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们比较熟知的有曹东扶、白凤岩等。他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追求“质朴之美”的审美特征,在琵琶音乐的结构、节奏旋律、音调等方面都力求简单朴素。
(二)追求中和之美的雅乐的审美特征
琵琶音乐中包含的雅乐的审美特征,主要是因为中国传统文人常常用“琴棋书画”的方式自我熏陶,自我完善。其中,琵琶就是琴的一种。文人对琵琶音乐所起到的突出贡献就是对传统的琵琶曲谱的整理和传抄,并进行适当创作使琵琶琴谱能够流传下来。现在能看到的大多是清代的抄写谱,比较着名的有《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杨正选琵琶谱》等。文人一般都爱好高雅,在对乐曲进行加工改编的时候往往都在内容、标题甚至乐曲上进行改动,使其更古典优雅。如李芳园将《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改名为《浔阳琵琶》,且把每段都附上文雅的小标题,也把旋律改得更娴静幽雅。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